在林子軒看來,過兩年輕便的手機就會傳入華國,傳呼機會逐漸退出市場,不如安裝固定電話來的方便,能夠用的長久。
這些都是生活瑣事,倆人可以慢慢商量。
經過兩天的休息,他們明天就要去上班了,在體驗了美國快節奏的生活後,他們又要融入京城這種慢悠悠的步調了。
事實上,現在京城的生活節奏已經在變快了,只是和紐約相比,還是顯得緩慢。
不用搶時間,不用擔心工作做不完,不用沒日沒夜的加班……
安適,悠然。
早上,慕姍姍六點半起床做早飯,七點鐘倆人吃飯,收拾妥當後,林子軒開車先把慕姍姍送到華國電視臺,然後去接李虹。
慕姍姍暫時負責《華人在紐約》這部紀錄片的後期製作,以及新節目的籌備工作。
這部紀錄片由於得到美國華文電視臺的配合,蒐集到不少珍貴的資料片,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深入的挖掘華人在紐約的生活。
慕姍姍尋訪了不少老人,聽他們講述當年移民的故事,以及對故土的思念。
落葉歸根,是華國百姓的傳統觀念,越是老人越是思鄉。
關於她的新節目,臺裡已經批了下來,就叫做《文化訪談》,暫定為半月一期,如果觀眾反響好的話,還有足夠新鮮的話題來討論,再改為一週一期。
這類節目面對的觀眾群體較小,剛開始不可能和《方大綜藝》那麼受歡迎,只有堅持下來,形成節目獨特的風格才能獲得成功。
這很考驗主持人的功底。
經過在紐約的學習和思考,慕姍姍做好了準備,《方大綜藝》只是讓華國百姓認識了她,這一次才是展現她實力的時候,這是她一個人的舞臺。
林子軒把慕姍姍在華國電視臺門口放下,接著去接李虹。
在車上,李虹向他介紹了那幾位老同志的來歷和性格,那位會成為藝術中心製作主任的老同志叫做張建功,五十多歲,來自京城市委宣傳部。
其他幾位老同志大多來自京城各文化部門,基本上都到了退休的年紀。
現在國家提倡給年輕幹部讓路,這些老同志就調離原單位,到新單位發揮餘熱,站好最後一班崗,給年輕人做榜樣。
林子軒把這些細節一一記下。
工作不僅僅是工作,還要處理各種人事關係,這些老幹部需要的是尊重,不是來鬧事的,有了李虹的提點,他相信能處理好雙方的關係。
到了藝術中心,林子軒走進院子。
如今這間大院裡人來人往,繁忙了許多,不少都是生面孔,別人認識他,和他打招呼,他卻不認識這些人,都是這半年加入進來的新人。
一時間,林子軒有種時光荏苒的感覺,我也是單位裡的老人了。
或許,用不了多久藝術中心就要搬到一個更大的地方,這裡顯得擁擠起來。
來到辦公室,馮曉剛正在桌子上寫材料,劇組成員回來之後,都要寫一份在紐約拍攝的材料,這倒不是為了審查,而是單位正常的工作流程。
這和出差之後寫工作報告一樣,就是走個形式。
“小林,晚上尤子請客,老地方。”馮曉剛抬頭說道。
“老地方?尤哥都發財了,怎麼還是老地方?”林子軒吐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