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家裡看電視的大權不在她的手裡,就算不喜歡看也沒辦法。
這時候家庭裡父母的權威還在,沒有對孩子嬌生慣養的說法,更別提溺愛了,一旦犯錯,打一頓是正常現象,誰沒捱過父母的打罵啊。
所以林曉玲也只能看下去,她還在琢磨著讓哥哥再帶她去電視臺看明星呢。
在林子軒家裡發生的事情也發生在華國的千家萬戶。
《渴望》不是那種一開始就扣人心絃,高潮迭起的電視劇,而是特別的生活化,戲劇衝突不明顯,可等你真正看進去了,就會欲罷不能。
這正是家庭劇的魅力所在,它透過家人之間家長裡短的瑣事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渴望》前面兩集主要是用來交代時代背景和人物之間的關係,讓觀眾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劉慧芳是劇中的主角。
以前的電視劇要麼是宣揚部隊的戰爭片,要麼是以男人為主的電視劇,充滿了陽剛氣,很少把焦點放在女性題材上。
同時,《渴望》還是華國第一部室內劇,讓觀眾覺得新鮮。
當然,不可能觀眾剛看兩集就會認為這是神劇,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等等,那不現實。
甚至還有些男觀眾覺得太平常了,沒有大場面,看的不過癮。
這就是《渴望》的開場,像這一天一樣平常,觀眾和往常一樣看完電視劇,去睡覺,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大不了。
除了林子軒,沒人能想到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部電視劇將會掀起一股怎樣的風暴。
第二天,年二十九,慕姍姍放假了,來到林子軒家,帶來了一些春聯。
這時候春聯都不是買的,而是請人寫。
四合院或者一個小區裡會有書法好的人,大家每年拿著紅紙請這人寫春聯,只要送包煙或者是乾果點心就行。
這些書法好的人還會拿春聯當禮物街坊鄰居的四處送,圖個喜慶,也表示大家的關心親。
慕致遠的書法不錯,家裡的春聯都是自己寫,他寫好了讓慕姍姍拿到林家來。
春聯不值什麼錢,卻是往來的情分。
林伯清還要上一天班,鄭秀蓮在外邊和鄰居嘮嗑,林曉玲找同學玩去了。
林子軒和慕姍姍商量著過年到哪裡玩,京城過年很熱鬧,有廟會,還有各種娛樂活動,幾天假期還真不夠耍的。
這時候,就聽外邊響起驚訝的聲音。
“啊,真是軒子寫的?我沒注意啊。”一位街坊詫異道,“今兒晚上我好好瞅瞅,軒子出息了,都寫上電視劇了。”
一般的朋友稱呼林子軒為“小林”,看著他長大的街坊稱呼他為“軒子”,林伯清和鄭秀蓮則叫他“小軒”,慕姍姍對林子軒的稱呼多了,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很顯然,鄭秀蓮“無意”中說出了林子軒寫了《渴望》的事情。
事實上,看電視劇的觀眾一般都不會認真看片頭,即便要看,也是看演員,誰會沒事專門看編劇啊,這就是幕後工作者的傷心之處了。
喜歡文藝生活請大家收藏:()文藝生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