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到慕姍姍家吃飯,慕致遠和他說起一件事。
“要不是姍姍說起,我還不知道那首《一無所有》是從你這兒傳出去的。”慕致遠沉聲道,“現在有不少人對這首歌過度解讀,影響很不好。”
“我在報紙上看到了,那只是我寫給姍姍的一首歌。”林子軒解釋道。
“我自然知道,可那些人不會管歌曲的本意,他們只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看待這首歌,現在社會上思想混雜,年輕人尤其如此。”慕致遠憂心道。
自從林子軒在酒吧唱了《一無所有》之後,這首歌就像病毒一樣迅速的在京城的搖滾圈子裡流傳開來,形成了一股風潮。
幾乎每家酒吧和歌舞廳都在唱著這首歌。
由於林子軒沒有留下原始的曲譜,那些搞搖滾的青年變著花樣地翻唱這首歌,從而形成了各種不同曲風的《一無所有》。
這個年代華國搖滾樂還處在啟蒙階段,搖滾青年都在學習和借鑑國外的搖滾歌曲。
搖滾音樂在華國屬於非主流,或者說是地下音樂。
《一無所有》擺脫了國外搖滾樂的影響,採用華國北方民歌的曲調和口語化的歌詞發出震撼人心的吶喊,這是一首正宗的華國搖滾樂。
從這一刻起,華國有自己的搖滾樂了。
隨著歌曲的傳播,對這首歌的看法也產生了分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
很多人都想知道那天晚上酒吧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一個青年上臺唱了這首歌,然後就消失無蹤了,這件事本身就具有傳奇性。
根據當時在酒吧裡的人所說,他們看到歌曲的原唱者和一位女孩一起離開了酒吧。
如此說來,這應該是一首愛情歌曲。
但有人不同意,認為這是一首表達理想,渴望自由的歌曲,這首歌曲裡沒有矯揉造作的愛情,只有發自內心的吶喊。
還有人覺得這是失落和迷惘的青年面對前路的孤獨和宣洩。
甚至有人說這是對社會的批判,是對過去年代的反叛。
如果這首歌只是在酒吧和歌舞廳唱唱倒是沒什麼,可在十一月份京城體育館的一場大型演唱會上,一位搖滾歌手唱了《一無所有》,引起現場觀眾雷鳴般的歡呼聲。
如此就把這首歌推向了社會,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林子軒看到報紙上的報道,稱讚者不多,批評者倒是不少。
在這個時代的華國,搖滾樂本來就不受待見,搖滾青年和失足青年沒什麼區別,都是社會上閒散的混子。
《一無所有》造就了兩個極端。
一個是青年人特別喜歡,被奉為神曲,第二個是媒體的批判,現在國家正在大力的搞建設,圖發展,你唱《一無所有》是什麼意思。
“很麻煩麼?”林子軒詢問道。
“只是一首歌,倒是不麻煩。”慕致遠平靜道,“不過以後怕是不能在正式場合演唱了,這對你沒什麼,你又不去唱,也沒人知道是你寫的。”
林子軒明白這是下了禁令了,無論是電視還是演唱會上都不會有這首歌的影子。
“那就好。”林子軒放心道。
“我是擔心你會衝動,被他們架在火上烤,這才和你說一聲。”慕致遠提點道,“那些對這首歌過度解讀的人不見得有事,你要是出頭,最終倒黴的還是你自己。”
“我平時不唱歌,那天就是有點激動,這才上去胡亂的唱了一嗓子。”林子軒說明道。
他明白慕致遠是為他好。
所謂槍打出頭鳥,那些在一旁架秧子起鬨,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最後不會被追究,而站出來充當英雄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