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175章 棉花商路
說要離家出走的確誇張了些, 但金城公主的日子的確不好過。
她並不是尺帶珠丹唯一的妃子,吐蕃贊普的後宮都是政治聯姻,除金城公主外還有來自突厥的公主、南紹的公主,以及吐蕃內部四大外戚之首的納囊氏。
其中納囊氏是最有權勢的, 納囊一族長期與王室聯姻, 在吐蕃內部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納囊氏作為吐蕃出身的妃子,無論財力還是地位, 都要壓其他三個外來妃一頭, 平時在吐蕃王宮也是頤指氣使, 盛氣淩人。
金城公主也是皇皇室出身,從小在宮中長大,時間久了自然心裡不舒服。
而且近些年大唐與吐蕃的關系每況愈下, 早不如之前平靜。
開元二年的十月,姚崇給李隆基上了一篇摺子, 說神龍會盟達成的協議乃是劃河為界,不承認吐蕃對九曲之地有管轄權, 並且提議重新整合隴右的管理機構。
大唐和吐蕃都在西域有切實利益, 九曲之地是金城公主出嫁時,吐蕃賄賂楊矩獲得的土地, 在此後數年間紛爭不斷。現在姚崇隻字不提李旦而提中宗李顯,便是要拿回九曲,平息吐蕃的對隴右道連年不斷的侵蝕。
李隆基準了, 並在兩個月後任命郭知運為隴右節度大使,重新調配隴右地區的佈防。
一年後,禦史張孝嵩蘇率軍連克百城, 擊潰吐蕃與大食聯軍,收複拔汗那, 威震西域。
開元四年二月,吐蕃圍松州,松州都督孫仁獻夜襲蕃營,以刀斬馬腿,吐蕃軍大潰。
接連幾次戰敗,吐蕃的貴族內部也出現了很多聲音,但總體來說還是想要跟大唐講和。
這個時候就需要金城公主出面。
你看打仗的時候沒人提公主和親的事兒,仗打完了公主就得出來送臺階,而且還要代表吐蕃的利益跟故國套交情,這對金城公主來說,可不是件輕省的差事。
金城公主壓力很大,主要她在吐蕃過得不算好,大妃芒末傑息登十分強勢,南詔妃薑末赤尊嬌媚可人,身為大唐公主的金城在吐蕃王宮不但沒享受到什麼威儀,還處處被二人壓制。
因著大唐這陣子淩厲的西域攻勢,吐蕃權貴雖然有意求和,但又不想在土地和財物上的損失,所以一直在給她施加壓力。
金城公主很不快活,她一個出了嫁的宗室女能做什麼?她這個公主是李顯封的,與李旦這一支關系一般,現在都輪到李旦的兒子當皇帝了,情分還能剩下多少?她可不覺得自己能比九曲之地的分量重。
何況九曲之地本就牽涉到她和親的事,大唐也好吐蕃也好,說到底都在她的婚事上各有盤算,她說什麼做什麼都不合適。
想來想去,侄子總比哥哥好說話。
更何況她出嫁前跟李琮的母妃劉氏還是打過幾次交道的,藉著這層關系,她想從大侄子這裡探探朝廷的口風。
李琮收到信,通讀了一遍,馬上明白了金城公主的為難之處。
吐蕃想要求和,但不想讓渡任何利益,只靠一個公主來說小話怎麼可能!?按照薛先生的話說,這就不是談感情的時候啊。
而且以安西軍目前的實力,河西九曲肯定是要拿回來的,這事兒估計沒什麼商量的餘地。
在西域這個地界,從來都是誰拳頭大誰有理。吐蕃強的時候吐蕃可以侵佔隴右的土地,大唐強的時候大唐也可以擴張至高原,一切都是實力在說話。安西軍現在有了神臂營和飛天兵,又揮師千裡收複拔汗那,此刻正是氣勢如虹的時候。讓他們拱手讓出九曲之地,就算金城公主說出花來,安西軍從上到下的軍將也不可能聽從。
沒別的,這事兒跟他們沒關系,軍功和開疆拓土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李琮,李琮也不可能同意。
金城在信中吐露希望雙方簽署新的誓約,這不是金城個人的意思,這是吐蕃攝政的王太後及貴族們的意思。在之前的盟約裡,關於九曲之地並沒有明確的贈予條款,吐蕃雖然實際佔領了九曲,但卻沒有得到大唐皇帝的確認。
而在大唐看來,吐蕃佔據九曲之後多次派兵進攻隴右,是得隴望蜀貪得無厭之行,根本毫無信義,因此絕不能把九曲讓出去。
李琮還能怎麼說?他既同情這位堂姑的處境,又對此無能為力。
他不能代表大唐簽訂盟約,也不可能放棄九曲的土地,所以他只能字斟句酌,既不透露大唐接下來軍事部署,也要想辦法安慰金城公主的情緒,真可謂絞盡腦汁,用上了畢生的情商。
想來想去,他只能建議堂姑給自己找點事做。
金城在吐蕃雖然不是大妃,但她該有的公主待遇還是一點不少的,甚至比長安城裡的公主還要豐厚。
手握這麼多的嫁妝,再加上最近安西軍連戰連勝的底氣,李琮覺得堂姑完全可以好好經營,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他在信裡寫了羊毛紡織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