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南洋島上是不缺火山灰的,而且天然混凝土的防水特性更適合島上的建築,是當然不二的選擇。
於是在第二季的農閑時間,灣州開展了轟轟烈烈地燒混凝土活動。
但光有混凝土也不行,混凝土雖然凝固後會變成堅硬的固體,但這種固體很容易崩裂,嚴重缺乏韌性。
用這種材料建造的房子,在發生地質災害時非常容易崩塌,用久了也會産生安全隱患。
得想辦法給這些混凝土加一些筋骨。
最好的選擇當然是螺紋鋼,螺紋鋼的膨脹系數跟混凝土相仿,而螺紋鋼的拉伸強度能夠達到540兆帕,加入混凝土後可同時具備抗壓、抗彎、抗剪、抗扭等特性,能夠極大提高居住安全。
但想在開元年間生産螺紋鋼,莫說灣州做不到,便是放眼全世界也是個妄想。
如果在大唐本土748倒是可以不計成本地嘗試一下,但現在是在南洋群島,島上目前只有一座冶鐵爐,鐵礦石全靠海上運輸,花高價搞螺紋鋼完全不現實。
於是統就想到了竹子,在灣州遍地生長的各種竹子。
據它測算,南洋竹的拉伸力大約在150兆帕上下,比螺紋鋼肯定是比不了的,但對天然混凝土的3.5兆帕還是有非常大的提升。
最關鍵的,島上又不需要建高樓,大平房的建築結構簡單樸實,對於材料的拉伸力自然也要求不高,竹子製作的骨架足夠用。
為了安全期間,748還提前把挑選出來的竹子做了一番處理,在竹體表面刷了一層桐油用以封閉,將竹身與外界水汽隔絕,大幅延長竹筋的壽命。
如果要建造兩層的“高樓”,竹筋還要經過水煮碳化、桐油浸泡、硼酸處理等一系列工序,每根竹子都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查,盡量確保品質相差不大,不會出現受力不均等結構性問題。
有了竹筋和天然混凝土,灣州的基建速度一下子有了質的飛躍,一排排房子平地而起,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中央平原上。
“你們竟然這樣快就修起了城牆?”
李琮對灣州的基建速度嘆為觀止。
要知道他之前在龜茲城,修城牆幾乎貫穿了他整個任期。臨到他回京,安西四鎮還有一段城牆沒修完,哪像在灣州,兩個月就起了長長的一段。
“這是什麼牆?”
李琮伸手敲了敲高大的牆體。
“這怎麼連條縫隙都沒有啊?磚都抹在裡面了?還挺結實的……”
當然結實,因為根本沒有磚,而是一體澆築而成的,都是實打實的天然混凝土牆。
牆還是次要的,畢竟現在灣州也沒什麼外敵,即便是草率灌注出來的矮牆也足夠抵禦野獸的進犯。
重要的是房子,一排排結構簡單、造型樸實無華的聯排平房。
其中最顯眼的是一片二層小樓,高臺矮窗,坡頂竹階,與長安城中的建築風格迥異。
“條件有限,這裡暫時要作為南洋大都護府的所在地,州衙和大營也都在附近。”
748指著最寬敞的那間小樓說道。
李琮不是個矯情的人,但也屬實沒住過這麼接地氣的房子。
以前做安西大都護的時候,龜茲城一開始也是破破爛爛的,但安西都護府好歹還有個三進的院子,比這一開門就是大荒地的房子可像樣多了。
可是沒辦法,現在的灣州有一半都是開墾的田地,剩下一半雖然規劃了坊市,但城鎮的基建需要考慮排水、排汙等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
關於排汙,748採用的是在地下埋設陶製管道、分割槽域匯入排汙池的方法,在每個坊市都建立一座獨立的糞池,區分居住區、養殖區和商業區,定期將排汙池裡的糞便清掏處理,發酵後作為農肥使用,這樣既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也能避免汙染水源,減少疫病,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