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現在每天上朝,聽得群臣爭吵不休,他都有種發自內心的煩躁,只恨不能把這些在耳邊啾啾的家夥都砍了,好圖個清淨。
而且他越來越聽不懂這群人在吵什麼了!腦子混僵僵的好像灌了漿糊,唯有服食紅丸之後才能得片刻的清醒。
太煩了,去哪裡能得清淨呢?
“就因為這,所以陛下出京了?”
748覺得李隆基的想法簡直匪夷所思。
登州也好磧西也罷,亦或是廣府,這都離著長安城遠著呢?怎麼就用得著棄城而逃?!
高力士嘴巴張了張,覺得這個問題真心不好解釋。
他總不能說是陛下的後院起火,武惠妃聯合李林甫假裝嘩變,趁機誅殺了楊國忠與大小楊氏,徹底把持了後宮。
前朝則是成為李林甫一言堂。因為紅丸的作用,李隆基這些年已經很少出現在大朝上,朝政完全被李林甫、楊國忠和韋堅三派人馬把持。
韋堅倒臺之後,李林甫和楊國忠兩強爭霸,在朝堂大肆安插人馬,搶奪韋系的地盤,把個好好的大唐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之後武惠妃設計陷害楊國忠,楊派被殺的殺,貶的貶,李林甫便成了大唐實際的掌權人。
他這樣搞,當然有人不服氣,於是便慫恿涼州都督李琰清君側。
李琰是李隆基的第四子,太子被廢李亨免職,李琰就是目前最年長還有實權的皇子,他出面對抗李林甫最有分量。
擁戴他的人是這樣想的沒錯,但架不住李琰自己不爭氣。
李琰帶兵還沒入關,半路便收到皇帝一封申飭的旨意。不知道是不是李隆基的意思,反正旨意上大罵他想謀反,想要弒父奪位,嚇得李琰頓時止步不前,進也不是退也不得。
他的擁戴者一看這還了得?這棣王也太慫了!大軍都已經走一半結果還被一張紙給嚇住,都說是要清君側,誰知道這是不是李林甫擬的偽旨。
而且出都出來了,現在回去退回去也擔了造反的罪名,不如一鼓作氣沖了長安城,萬一真能幹掉李林甫,說不定還能混個從龍之功。
於是李琰被裹挾著前進,驚懼之下竟然一病不起,一路全靠參湯吊命。
這時候棣王絕對不能倒,棣王就是清君側的旗幟。所以深感時間緊迫的清君側大軍一路所向披靡,很快便過了潼關,至此長安再無險可守。
李林甫也慌了。
他雖然在朝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但他還真沒帶兵打過仗,更別說調配幾防務了。
他只能寄希望於他安插在軍中的那些人手。
但能投靠李林甫的都是些什麼人啊?阿諛奉承的多,有真本事的少,求得都是一條富貴的通天路。
是以不是清君側大軍有多驍勇,而是長安防務過於腐敗,豆腐渣一樣一捧即潰,面對來勢洶洶的對手,李林甫只能裹挾著皇帝慌忙出逃。
到了這個時候,李隆基對李林甫的信任也所剩無幾了,他到底是做了幾十年皇帝的人,清醒的時候腦子並不差,李林甫那些把戲他也都心中有數。
只是他同樣不信任自己的兒子李琰,他不相信李琰只是單純想要清君側,清君側之後李琰還會退回涼州都督的位置上嗎?換他他肯定不會。
他當年是怎麼當上太子,怎麼讓父皇退位的,他心裡還記得一清二楚呢!
有了自己的前車之見,李隆基越發相信李琰是存了不軌之心的,所以當初那封聖旨也是他的意思,他就是覺得李琰想要造反。
可現在潼關失守,留在京城肯定免不了要做太上皇,所以李林甫卷著他跑路也沒反對。
許是條件所限,許是覺得皇帝頹弱,逃亡路上的李林甫和武惠妃搞陰謀也沒避著人。
武惠妃要李林甫偽造遺詔,將盛王李琦立為太子。
李林甫不同意,他更中意比盛王年幼的幾名皇子,小太子上位對他這個權臣是有極大好處的,能真正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不比有武氏一族支援的盛王更好控制?!
於是在離開長安的路上,武惠妃與李林甫這對盟友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兩人之間的密謀被高力士聽到了,轉述給李隆基,氣得皇帝當場嘔出了好幾口鮮血。
不知道是不是附帶排毒作用,吐血之後的李老三感覺腦子比之前清醒了許多。
武氏想要矯詔,這必然是不行的,真立盛王那他這個皇帝就徹底沒用了,用不了兩天就得駕崩。
李隆基是皇帝,還是穩定朝局、將大唐帶入盛世的皇帝,雖然丹藥和女色消磨了他的心智,但在政鬥這件事上,只要李隆基的腦子是清醒的,武惠妃和李林甫就不可能成為他的對手。
他很快收攏權力,挑動下級軍將的嘩變解決了李林甫,對武惠妃和盛王他也沒留情,廢去封號後直接賜死,永絕後患。
旨意是高力士宣的,彼時已然被囚禁的惠妃不見一絲慌張,見高力士進來竟然還八風不動地坐在妝臺前,慢條斯理地整理著自己的鬢發。
“高將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