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種,要把頭道酒裡的精華蒸出來。頭道酒是不能喝的,薛三郎說裡面精華和糟粕混在一起,人喝下去容易中毒。”
“蒸過了頭道酒之後,二道三道就可以入口了。所以燒刀子最開始是被叫做二鍋燒的,因為它是第二道酒,後來張刺史說這名字不好聽才改成了燒刀子。”
李璡難得有給人科普常識的機會,一開口便滔滔不絕,講的根本停不下來。
李隆基還挺愛聽他說。在李璡的描述中,橋東村是個和長安城完全不一樣的地方,接地氣但又十分新奇,每天過得都熱熱鬧鬧、雞飛狗跳。
“你說薛三把大郎送他的刀劁豬了,那大郎怎麼說?”
李隆基問侄子。
李璡想了想,誠實地道。
“一開始大哥的臉都氣紅了,後來看到薛三郎用跟他定的刀救了人,大哥又變得十分開心,說要給薛三郎再打幾把備用。”
“我回來的時候,大哥還在琢磨鋼刀的鍛法。他說要煉出更好的鋼料,精鋼刀能殺突厥,醫刀可以救治百姓,值得。”
“好!說的好!”
李隆基一拍巴掌站了起來,面路喜色。
“大郎能懂得這樣的道理,不枉朕對他的一番教導。”
他之前還想著長子滯留橋東村不回長安,是不是對自己的安排心存芥蒂。現在看,完全是他想多了,李嗣直是在橋東村找到了人生小目標,正準備瞄著這條路往下走呢!
那他當阿耶的當然不能拖他後腿,必須對他這一行為給與鼓勵。
於是,後宮裡的劉華妃再次收到了陛下的賞賜,李隆基說她教子有方、睿慧慈和,賞了不少好東西。
這已經是劉華妃第二次因為兒子獲賞了,但和上次晉華字妃位的時候不一眼,這次滿後宮就只有她一個人受賞,是獨一份的大風頭。
劉華妃收到謝恩之後又喜又憂,喜的是她兒子的好被陛下看到,陛下對大郎還是有慈心的。憂的是現在宮裡是群雄爭霸,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和武婕妤,這幾個誰都比她得聖心。她雖然從潛邸之時便跟著陛下,但她早已失寵多年,全指著兒子熬日子呢!
如今陛下剛立了太子,又對她的大郎稱贊有佳,這風頭出的她心驚膽顫,生怕有個閃失帶累了大郎!
“除了本宮,此次封賞還有別人嗎?”
她問前來宣旨的內侍。
那內侍想了想,倒也沒瞞她。
“郯王殿下、宋王長子都有封賞,還賞了一個太常寺掌醢署的小吏……”
內侍記不得薛大壯的名字,但他聽內侍省的同僚議論過,說這次太常寺出了個大風頭,便留了一點心,但也不多。
太常寺?掌醢署?
劉華妃一下子便想到兒子心中經常提到的那位薛大壯薛三郎。打從李嗣直去海州後,張說父子沒見他說起過,倒是這個薛大壯……兒子送來的每封信上都會提到。
只聽那內侍一臉豔羨地道。
“聽說那小吏運氣甚好,剛做主醢不久便連跳兩級。這次陛下賞他免銓選,授從九品,如今已經是正經出身的朝廷命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