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說的不算太多,很多也只是略微淺顯的說了一些,但即便如此,還是讓唐老和國字臉他們有所啟示。
畢竟陸羽有科技資料,身處的位置也能瞭解到很多前沿科技研究,對技術發展的判斷,有自己獨到的地方。
談了很多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之後,雙方這才慢慢說到航天公司。
對於陸羽想要成立航天公司這件事,唐老和國字臉他們是絕對支援的。
理由很多,其中有一條和齊成朔差不多,陸羽開公司搞科研,有些邪門,總是能陰差陽錯取得技術突破。
雖然他們不能完全肯定陸羽的這家公司最後一定能在航天領域取得重大成果,但他們總覺得,收穫肯定會有。
至於是什麼,他們不知道,也猜不到,他們估計就連陸羽自己心裡也沒譜。
畢竟陸羽自己也說了,航天公司會和小桑河公司一樣,只要研究人員覺得研究專案有利於航天,不管研究專案看起來有多離譜,他都會批准同意,撥付經費。
這麼個搞法,說好聽點,叫發揮研究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激發研究人員的科研潛力。
說難聽點,就叫廣撒網,不管有魚沒魚,撈一把再說。
至於能撈到些什麼,恐怕只有天知道。
……
陸羽的這種做法,和體制內研究機構的做法,可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極端。
眾所周知,體制內的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想要進行某個專案的研究,事先都要先提交各種報告,經過專家組多番驗證以後,覺得可行性比較高,才會批准同意並撥付研究經費。
這麼做,有好處,也有不好的地方,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資源,避免資源浪費,也稍顯刻板固化。
而陸羽就不同了,可行性幾乎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只要你不是騙經費,正兒八經把錢都用在專案研究上,他就敢批。
成功了固然可喜,不成功,也沒有任何懲罰措施,大不了整理思路,換個專案繼續研究,經費照樣批准。
只是在公司內部的研究等級得不到提高,拿不到專案獎金,最高經費有限制而已。
但這對研究人員來說,是問題嗎?
完全不是問題。
專案研究沒出成果,拿不到獎金,研究等級得不到提高,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這麼一套執行機制,反而更加激發了研究人員的熱情,不怕失敗,敢於去探索更多方向。
哪怕沒有陸羽的暗中點撥,有時候都會取得不錯的成果。
就好的例子就是用於光伏發電的碳複合物,在這個專案上,陸羽可真是沒出一點力,完全是朱俞烽他們自己搗鼓出來的。
如此也更能看出陸羽制定的這一套研究機制的優勢。
弊端嘛,當然也有,資源和資金有所浪費是必然存在的。
但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不可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
唐老和國字臉他們也理解陸羽的這一套做法,但理解歸理解,他們還是覺得陸羽當初對齊成朔提出的那些投資要求,有點苛刻。
陸羽當初提的條件是什麼?
航天是個浩大的工程,投資不可能只有一次,如果不想被稀釋股份,以後陸羽投入多少,齊成朔他們就得照比例投入多少。
如果這還在正常範圍內的話,那後面的就太不正常了。
不管投資多少,都不能對公司的研究和專案指手畫腳,這是首要條件,要寫進投資協議裡的。
這是首要條件,同意這點,才能有後續。
而且公司管理最好也別插手,商業公司,那一切都得按商業公司的規矩辦。
考慮到航天專案的特殊性,可以有運營的建議權,但是在不損害郭嘉利益和不危害國防安全的前提下,陸羽也可以選擇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