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公司推出普通家用機器人和外骨骼,如果採用的都是國外的感測器,太不明智。
最起碼,得有一個備用方案。
但國內的感測器和晶片領域差不多,能做的,大部分都是低端產品,尖端產品差距不小。
還不止是效能差一點的問題,目前國內的感測器產品大約有6000多種,而國外是多達多種。
有些感測器,只能從國外買,想要差一點效能的都沒有,能怎麼辦?
尤其是近些年來,數字化、智慧化、微型化的感測器,國內更是嚴重短缺,大量依賴進口。
有少數廠家能生產部分,但產能和效能始終跟不上龐大的市場需求。
……
市場大環境、產業大環境、貿易大環境如此,陸羽能做的,也只有讓自己公司和公司的專案,儘可能的使用國內廠家的產品。
至於說研發先進感測器生產技術,然後授權給國內廠家,全面提高感測器行業技術水平,陸羽表示現在小桑河的重心不在這方面,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
何況感測器同屬半導體行業,製造一個高精度高效能感測器,需要從原材料製取、製造工藝這些方面全方位入手,哪一個環節落後都會影響感測器最終的效能。
不像收音機的天線,加大加粗加長就可以了。
那麼多產業鏈的事,僅憑一個人,怕是要把老牛累死在田裡。
市場,才是最好的推進劑。
等普通家用機器人或者外胳骨技術成熟,能大規模投入商用,為了進入供應鏈體系,這些生產廠家自然會想辦法提高技術,提高產品效能。
人都是逼出來的,有時候不逼自己一下,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等,拿,靠,從來不是技術進步的推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科研上,拿來主義更是要不得。
陸羽在辦公室處理了一會兒工作郵件,起身出門。
有一段時間沒去看各個材料研究專案,對他們現在的研究進度,有點好奇和期待。
在頭腦風暴打破固有思維的活動下,加上之前自己也有過或多或少的暗示,專利倒是每天都在申請,實驗資料也在不斷累積,但材料領域重大突破,似乎暫時還看不到影子。
這有點不應該,陸羽邊走邊琢磨,是不是哪裡出了什麼問題。
……
對有些材料研究專案,陸羽印象相當深刻。
比如朱俞烽團隊的碳複合物,當時意外發現這種材料的時候,還讓研究過鈣鈦礦的任成鴻配合,旨在提高光伏發電效率。
再比如對固態電池特別上心、研究新材料的袁曜文團隊,同時研究好幾個傳統基礎材料的魯興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