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來類比一下的話,
團隊們來之前本以為的生物製藥,就是把能產生牛胰島素的基因片段或者rna片段移入微生物體內,讓微生物產生牛胰島素,然後再提純;
而齋小果這種直接合成法,相當於用化學方法直接合成出牛胰島素,而且還要更復雜!
怪不得最初組建團隊的時候就不只限於生物工程、生物製藥等方面的人才,也不限於化學、生物化學,甚至還有儀器裝置製造方面的牛人,
實在是要用到的裝置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找不到製造工廠。
當團隊成員發現團隊中負責儀器裝置方面的人,是齋小果收購的產業鏈中派來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時,都有點懵,
大夥兒以為齋小果為了實驗室有裝置用而收購了一條產業鏈,成本太高,
其實這條產業鏈不光可以生產實驗室用儀器和裝置,還能生產後續工業化量產生產線上的裝置……
至於團隊吸收成功果實的進度不多,其實也有好處,那就是保密工作可以做得更好……
要知道,生物,製藥等方面,都是出國比例最高的專業,
主要是因為大夏雖然在很多方面在追趕先發國家,一些領域甚至已經追上乃至於超越,但生物和製藥等方面卻還是短板……
鄭國強透過自己的人脈聯絡到團隊中幾個核心研究員時,他們中有一大半都在國外……
這也不是他們個人的問題,
想想看,辛辛苦苦讀到博士,別人都能給家裡賺錢了,他們的家人卻還在為他們付出,支援他們繼續攻讀,最後畢了業卻找不到哪個藥廠願意花錢僱傭他們搞研發,廠家更喜歡把錢花在廣告宣傳上……
最後他們就只能去外面找出路……
當然,對齋小果來說這完全不是問題,在他這兒,房和車這些產能本就嚴重過剩的東西根本不值得當成好東西捂著,直接分配下去給需要的人就好。
除了生活、剛需以外,另一個最容易將研究型人才擠出的因素,在於無休止的開會、論文指標這些東西,
而這也不是問題,在聯大,研究方面基本沒人過來指手畫腳,齋小果自己來實驗室也是作為研究員,直接動手操作,不是來實驗室打嘴炮外行指導內行的。
除了分樓、分錢、談勞動演算法這種逃不掉的剛需事宜會大夥兒一起參與決策以外,根本就沒人找他們開亂七八糟的會,研究團隊自己人在一起邊吃飯邊談研究方面的事,就算是開小會了……
發論文更是完全相反,不僅沒有期刊指標,齋小果還直言不要發論文……
職位方面,學校的職位給,校企那邊的顧問職位也給;
榮譽、名譽方面,研究完成後,聯大的文宣全大夏都有名,不會少了他們的;
錢自然也給足;
算下來,名和利都有,但就是別發論文……
非要發也必須先給稽核部門,有點像軍工部門的科研人員發論文的流程,稽核完發現沒有洩露機密就可以發,
比如核技術方面的論文可以發,但如何製造核彈方面的論文就不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