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食堂吃飯,齋小果跟老臘坐在一起聊天,
聊著聊著,就聊到北四郡不僅人才外流,連人口都整體外流,變成了負增長的事兒……
老臘說,北四郡的生育率也很低,甚至比那些號稱全球最低的半島國和島國還要低,
不過因為只是大夏的一個地區,所以被大夏的整體水平給平均了,以至於不太容易被注意到……
齋小果也發現,本校學生中,凡是來自於北四郡的,家裡基本就這麼一個孩子,很難遇到家裡有兄弟姐妹的……
好在大夏如今已經是現代國家,而且並沒有開放引進鄰國的打工者和移民之類的口子,
否則的話,放到古代,這裡估計就要逐漸廢郡,變成都護府、羈縻州一類的存在,最後因為人口結構改變,守不住,被鄰居吃掉,進入下一個歷史大迴圈……
不過,老臘也覺得這種事情其實很矛盾,
因為也不能一邊為了能讓人口自由流動,玩命建修路、修高鐵、機場,天天喊著取消戶口限制、打通社保壁壘什麼的,然後還一邊阻止人往高處走,不讓人家往經濟更發達、發展機會也更多的地方去啊?
本地沒有太多先進產業,所以好崗位少,工資又低,剩下一些圈子內的工作,一看,還全是關係戶……
其實發達地區也有圈子和關係,而且越往上走越多,
但因為產業眾多,且是增量經濟,所以留給金字塔底座上的人們機會相對更多,
得到這些崗位的人,在老家時可沒有這種機會,於是就會覺得這些地方更不靠關係,更靠實力……
同理,國與國之間也這樣,發達國家有更多中產以上工作崗位和機會,
其他國家的人去了,完成底層到中產的躍遷,當然會覺得人家好。
不過國與國之間的請示也在變化,尤其是大夏的崛起,造成了中產崗位的此消彼長,於是很多發達國家已經越來越鬧騰……
可如果不是國與國之間,而是放在一個國家內部,就沒有這種產業和高階就業崗位上的此消彼長了,而是持續性的馬太效應……
畢竟沒有國界和簽證攔著,各地區之間的人可是真的買張票就自由流動了……
雖然沒有國界和簽證攔著,但壁壘換成了別的,比如房價和後代超百萬的教育經費這些,
於是發達地區除了頂級人才,月薪足夠高,最後能買得起房留下的人以外,被篩選剩下的人,年齡大了之後沒準還得回老家……
即便同一個國家可以透過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進行轉移支付,但也是有問題的,
這相當於一家人,好幾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本來可以正常上學、工作,養活自己,
結果因為家庭內、外迴圈轉換,掛鉤、脫鉤之類的問題,直接接輟了學,今後也找不到好工作,
然後父母從別的那些進入迴圈、掛上鉤的兄弟口袋裡拿一部分錢,作為低保,來養那些出了迴圈、脫了鉤,也就是輟了學、也沒了工作的孩子,讓他當半個廢人……
結局就是這樣的孩子只會被別人和自己看不起……
人們都說他沒出息,不如別的兄弟夠努力、能賺錢,幹什麼都只能找關係,所以投資其他哪個兄弟都不能投資他們這樣沒出息不努力的孩子……
其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再結合物質第一性原則,
那些發起來的兄弟有服務精神,其實是經濟發展、生產力提高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只看結果,就容易出現結果決定論或者結果導向主義,進行反向解釋,
就像大夏落後的時候,有人說那是方塊字的鍋,要廢除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