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沒有專門的鞋靴設計專業,也不代表他們聯合大學服裝設計系的學生就不會設計鞋子,
主要問題在於,他們大學這個專業全稱是“服裝、服飾設計專業”,並不是“產品設計與工程專業”,
具體說來就是,理論與想法最終是要靠工程工藝才能落地,所以一般生活中哪怕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東西,通常也都涉及產品設計與工程實現兩方面的需求。
至於服裝,除了功能性衣物,比如防水透氣材料的研發或者功能性結構設計以外,普通時尚類服飾並沒有太多技術含量,所以就把後面的工程工藝給省去了,
通常,只要有了版型打樣,工廠那邊就能直接把東西給做出來,所以這個專業後面不需要加上工程二字了。
然而,鞋子畢竟不是衣服,其中的技術含量多了不少,起碼涉及到大底、中底、鞋面、粘合劑等等各種材料,還有緩震、防滑、支撐、耐磨等各種不同的技術需求,
這方面體現最多的就是運動、戶外類鞋品,否則那些大的運動戶外鞋類品牌也就不用研發投入了,只需要設計投入就好。
也就是說,稍微有點技術含量的鞋子,他們學校的服設專業最多畫畫鞋樣,多了就根本玩不轉……
比如洞洞鞋就不是最常見的拖鞋和涼鞋所用的那種大眾版eva發泡塑膠,而是一種叫做“封閉細胞樹脂”的材料,不容易踩塌陷,也不容易發臭,踩上去的腳感比如軟硬度也經過調校。
從上一世而來的齋小果只是買過一雙打折的洞洞鞋而已,哪裡知道什麼封閉細胞樹脂材料?
他是問了鄭國強那邊才起了這個名字……
鄭國強的計算材料學其實也不是研究這方面的,但人家的師兄、師弟,包括學生裡面,有的是從事產品應用材料的人才。
經過輾轉,人家聽了齋小果所要求的材料性質,就給推薦了一種叫做“封閉型聚氨酯樹脂”的材料。
齋小果這邊是要做成產品的,要商業化,要能盈利,使其形成一個良性的自迴圈系統,
他知道產品材料都不會用化學意義上的本名,而是要起一個高大上的名字。
比如戶外經常使用的防水透氣材料,一種膨體聚四氟乙烯,就不直接用這個本名。
包括聚四氟乙烯本身,就是不沾鍋上那層特氟龍,實驗室也經常使用,
現在就連鋁合金加上點綴了白點圖案的聚四氟乙烯,都不能再叫普通特氟龍不粘鍋,而是要叫麥飯石鍋才顯得與眾不同、高大上……
還有藥品也是,用學名人家也記不住,乾脆都用三四個字的外國名才顯得厲害……
鞋品就更是如此,
比如各種緩震材料,那絕不能用材料本名啊!必須叫成“某某某超級緩震技術”、“某某某超級顆粒技術”等等……
產品過剩年代,除非有技術壟斷的實力,像晶片一樣不買不行,否則不吹牛批、不整活兒,人家憑什麼買你的不買別人的?
於是齋小果就給人家推薦的材料起了個新名字……
他這還算保守的,是根據材料的微觀結構和鴻觀性質氣的通俗名字,沒有來幾個外國字母再加個“超級”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