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字線上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第十七章科技(上)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篇文章無論從立意角度還是行文角度,都略顯生澀,如果由周霆震、鄭玉等儒林名宿們來品評的話,恐怕連縣學考試都不會讓其透過,然而,文章末尾那句疑問,卻立刻在揚州城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
第一批看到文章的儒生,習慣性地就去問罪於刊載文章的那家報紙《春秋正義》,但發現其是舉國上下為數不多還能替儒林發聲的通道之一後,就迅速將問罪目標轉向了文章的執筆人。
怎奈令他們非常鬱悶的是,執筆人只按照慣例在文章末尾留了個假號,青丘子,具體是誰,卻根本無從查起,想方設法找到報紙的掌櫃和當天負責審閱報紙的幾個讀書人,後者則非常尷尬地承認,最初做審閱時只是草草看了前半段,所以稀裡糊塗地就下令付梓了,萬萬沒想到,那個青丘子狡詐到了如此地步,居然讓文章的後半段的立意走向了與前半段截然相反的方向。
找不到罪魁禍首怎麼辦,當然是立刻發文去將這篇《原禮》駁得體無完膚,好在眼下揚州城內大家雲集,倒不缺乏運筆如山的儒林名宿,於是乎,就在《原禮》刊發後的第五天,本該每旬一期的《春秋正義》就又臨時增發了一期,八個版面上,刊登滿了由周霆震、鄭玉、王翰等名宿寫的文章,引經據典,將《原禮》中的內容逐條批駁。
結果不這麼幹還好,新增發的《春秋正義》一出,整個儒林轟動,兩千多份報紙當天就被搶購一空,書鋪老闆趕緊又臨時加印了三千多份,依舊供不應求,許多買不到報紙的人,甚至不惜花大價錢從縣學中僱傭學子謄抄,也要留一份做永久珍藏。
畢竟執筆的都是當世名流,全天下任何一家書鋪,想同時讓如此多的才子為其寫文章,基本沒有可能,而《春秋正義》偏偏做到了,並且題目立意都一模一樣,即便不支援其中觀點,拿回家去,也可以給孩子當作範文參考,如此一舉兩得,那期《春秋正義》如何能不賣得揚州紙貴。
這世界上,對金錢最為敏感的就是商人,當發現以往鮮有人問津的《春秋正義》忽然變成了搶手貨之後,淮揚地區的其他幾家私辦報紙,如《揚子江軼聞》、《兩淮雜事》等,立刻投入了戰場,於是乎,一家家報紙各自組織人手,東西效顰,關於禮與仁之間的話題,層出不窮。
只可惜,由於平素過於專注於街頭巷尾的緣故,大多數報紙都因為品位太低,很難入大儒們的法眼,所以根本請不到什麼名家,勉強拼湊出來的東西,看起來也驢唇不對馬嘴,刊發之後,銷量不增反降,真是鬧了個貽笑大方。
賠錢的買賣,商販們當然不願意做,正當大夥後悔的幾乎跳腳之際,幾家報紙卻同時收到了青丘子的第二篇文章,“說仁”。
比起上一篇《原禮》來,這篇文章的文筆就提高得太多了,並且不再像先前一樣遮遮掩掩,並且開篇就向如今盤踞在揚州城內的名流宿儒們發出了問詰。
文章依舊引經據典,文四駢六,想完全讀懂並不容易,但刨除那些複雜的旁徵博引後,大體的意思卻簡單而清晰,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所以青丘子身為晚輩,就有足夠的理由,跟前輩名宿們一較短長。
這不是不尊師重道,也不是自不量力,而是要捍衛聖人之本意。
而《春秋正義》刊發了青丘子的《原禮》之後,卻將《說仁》拒之門外,明顯是背叛了聖人之言,也辜負了其報刊之名,那些在《春秋正義》上撰文批駁青丘子,卻不肯讓青丘子發出聲音的名宿們,則要麼是膽怯理虧,要麼是蓄意曲解聖人的經典,試圖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
罵完了名流了宿老,青丘子筆鋒一轉,直奔主題,理直氣壯地自問自答,何為仁,聖人在《論語》裡頭其實說得非常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這方面,聖人將他的本意表達得極為清楚,人和人之間完全是平等的,按照聖人的觀點,人人各盡其知能,才力,各得分願,則大道將興,雖為父者,不得以非禮束縛其子,而論其他乎。
而接下來,青丘子又借題發揮,由聖人之仁,引申到揚州乃至全天下義軍都在做的事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沒有人天生喜歡被當四等賤民對待,更沒有人天生喜歡受奴役,所以,紅巾軍起義,就是順應的聖人之仁,具有無法反駁的正義性。
而淮揚當前所信奉的人人生而平等,就是仁的具體體現,“蓋非談平等,則不能去奴隸心,非示眾生可為聖賢,則則不能去退卻心,進而欲求大道而無望。”
眾人皆可為聖賢,乃亞聖孟子所云,非青丘子首創。
亞聖孟子以為,“人皆能為堯舜”,堯舜於堯舜不分高下,則人與人之初生而平等。
聖人曰,“有教無類”、“學而優則仕”,則是平等的條件下,後天努力不同,而給予那些肯努力向上者,出仕,去更好地推行“仁”之道,聖人最初,就不認為有人天生便可以高高在上,讓大夥出仕,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隨意踐踏同族。
聖人希望門下弟子,相處以友,取長補短,平等互助,即便聖人曾推崇以禮治世,退一步講,聖人的門下弟子之間,儒生與儒生之間,在聖人眼裡絕對平等。
若是聖人門下子弟繼承聖人絕學,認同彼此之間的平等,那“推己及人”,儒林子弟與非儒林子弟,也沒有互相奴役的道理,聖人講究“有教無類”,若是全天下百姓都了讀聖賢書,皆為聖人門下的子弟呢,則平等之道必然大行,天下必然大治
“這,這簡直就是雪中送炭。”《兩淮雜事》的掌櫃周珏的哪管文章的觀點對不對,沒等將一篇《說仁》文章讀完,就意識到了,自己獲得一個翻本機會,隨即也不管什麼上旬還是下旬了,迅速組織人手,將此文在報紙下一期的頭版付印,同時,在報紙上最上方專門用最大字號寫了一個標題,青丘子舌戰群儒。
聰明人可不止他一個,第二天,與最新新版的《兩淮雜事》同時,另外就有四家報紙,都將《說仁》放在了頭版,而看熱鬧的從不嫌事兒大,發現有幾家報紙同時對《春秋正義》展開群毆之後,許多原本對此話題不感興趣的市井百姓也紛紛掏出餘錢,去買份報紙去查探究竟。
大夥都看得懵懵懂懂,分辨不出對錯,但不可否認的是,青丘子的《原禮》和《說仁》與名宿們反駁他的文章,同時傳遍了整個淮揚,並且還隨著商販和報紙的腳步,迅速向全天下快速傳播。
而《論語》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等名言,以及《孟子》中,“人皆可以為舜堯”“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等警句,也迅速以另外一種解釋被廣為人知。
“曲解聖人之意,其罪當誅,當誅。”揚州城最大的一家客棧的上房裡,師山先生鄭玉揉著一份《兩淮雜事》,恨不得將青丘子的肉身從報紙中揉出來,然後依“夫子誅少正卯”之舊例,當場砍死。
“當誅,當誅。”
“必須把他找出來,驗明正身,然後綁到夫子廟前處以極刑。”
“還有這幾家報紙的掌櫃和東家,也必須追究到底。”
伯顏子忠、曹彥可、韓因等次一級名儒紛紛擦拳磨掌,怒不可遏,如果此事發生於淮揚之外,大夥絕對可以將報館掌櫃、東家扭送官府,然後逼著他們找出到底誰是青丘子,處以私刑,過後官府非但不會追究,反而會認為他們捍衛了儒林正道,加以大肆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