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環節的考察重點,首先仍然是考生的故事構思能力。
從關鍵詞,到一個故事,需要的是一組人的智慧。
但與前面的故事考察不同,此時考生不只是寫故事,也不僅是講故事,而是演故事。
正因為呈現方式是演,所以故事必須是落地的,可實現的。
專業點講,這一環節要考察的,就是考生對“假定性”的還原能力。
很多人可以寫故事講故事,但一旦落實到具體還原,頓時懵逼了。
為什麼?
因為發現自己的故事很難被呈現出來,缺乏最基本的可操作性。
有時候故事裡很簡單的一句,想要落實到舞臺上,需要具體動作,具體臺詞,並且要透過這些,準確的表達出情緒。
對故事的具體還原,是一項重要的導演功課。
而是否具備這種能力,到了小劇場的舞臺,便可以一目瞭然。
……
中午吃的是盒飯,學校給定的。
這味道,僅次於飛機餐。
儘管如此,還是有同學一次吃了兩盒。
看著他們的飯量,秦默頗為羨慕,而他因為心情有些焦慮,連水都喝不了幾口。
下午一點半。
所有人又被帶到了樓下的小劇場。
看著其他組的同學,秦默這邊的八位考生,都暗暗捏了把汗。
大幕拉開,是騾子是馬都出來溜溜。
第一組上臺後。
秦默他們作為第二組進行候場。
其他組的考生則在臺下觀摩。
觀眾席第一排的位置,導演系的所有教授和老師,基本上傾巢出動,全都來了。
十分鐘的表演時間,必須準時準點,超時是會被叫停的。
第一組表演的小品內容,是車站。
他們故事背景,是春運火車站的站臺上,有演歸鄉遊子的,有演車站工作人員的,有演列車員的,人物分類還比較豐富,臺詞也算可圈可點。
但是明顯有些地方銜接不暢,還有人忘詞。
總體來說,並算是一個成功的表演,但如果以考試專案來看,有些表現好的學生,還是深受老師滿意的。
“該我們了!”
十分鐘後,第一組下場,秦默這組立即往臺上走去。
因為沒有桌椅板凳,所以另外七個人,都是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