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默這段《大西廂》,輕重緩急細節扣的很死。
特別是中間那段兒快口,就跟現在流行的旋律rap一樣,節奏氣口什麼的都拿捏的非常到位。
整體聽下來,讓人很想接著往下聽。
完全沒有枯燥無味的感覺。
……
後臺。
老郭聽了都咋舌:“這調門兒真高!”
“跟你唱的完全不一樣!”
餘大爺分析道,“他的聲音偏脆,也偏薄,按照梨園行來說的話,適合唱花旦。”
“回頭可以給他指點指點!”
老郭點著頭,“這孩子可塑之才,如果喜歡戲曲的話,可以教他幾本,有機會去麒麟劇社唱一唱!”
“再培養一個票友!”
餘大爺笑著說道,但這並不是開玩笑。
秦默又沒有童子功,對戲曲方面的鑽研,也沒有多麼凸顯。
雖然這幾段兒都唱得有模有樣,可真跟那些戲曲演員比起來,是遠遠不及的。
舞臺上。
觀眾的歡呼一波接一波。
周九涼誇讚道:“您這嘴真利索,剛才那幾句真好聽!”
“得了不大點兒的病~”
秦默又哼了一句,這次聲音放到了很輕,就跟自言自語似得,唱完後自己還美滋滋的回味著,“你們聽,這俏皮的腔,大舌頭唱不了這個!”
“嗐!”
周九涼笑道,“那是來不了。”
“剛才的是劉派,劉派京韻講究的就是調門兒高!”
在大家普遍都接受了這個設定後。
秦默卻又話鋒一轉:“但是他也有例外,比如說津門有一位劉派京韻的名家,侯月秋先生,他的調門兒就低!”
“哦,低?”
“按說,都得在這兒!”
秦默舉著手,跟自己頭頂一般高的地方,晃了晃,“你想,張嘴都是這個——張昭獻計妙非常,孫權密遣人過江~”
又亮了一嗓子。
這段兒出自京韻大鼓《趙雲截江》。
很多觀眾猛的聽著一嗓子,都沒聽清唱的是什麼,唱的是哪兒段兒。
但後臺的老郭,卻是愕然一愣,驚詫道:“這段兒他也會啊?《趙雲截江》,老唱本了!”
“是啊!”
餘大爺卻波瀾不驚,“記得他剛來學藝的時候,我給他聽過這個,但從沒見他唱過,他也沒特別來問過我,突然來這麼一下,還挺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