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殼子不能用不意味著不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手雷殼。考慮到日本這個時候製陶業十分成熟,而且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陶土燒製的器具。如果用陶來製造密封性相對較好的手雷殼,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我目前幾乎唯一的選項。
更何況已經有了焙烙玉這個原型。那我只需要再改良一下,製造一種陶殼薄厚比較適中、強度相對靠譜的殼子。在陶罐裡填充火藥再摻雜一些碎石等,就是一個簡易手雷。技術上沒有太大的難度,唯一難點就是引線問題。
所以需要鐵炮匠頭們研究引線,引線時間不能太長,長了的話扔出去還沒有爆炸自家軍勢衝上去了容易誤傷,太短了的話又容易炸在手裡。所以我命令匠頭特別注意研究引線問題。
同時將陶罐外面製作成龜甲遍佈溝壑的樣子,這樣可以減少火藥引燃爆炸衝破陶罐束縛的阻力,也可以利用破碎的陶片,增加殺傷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想到了手雷,我又想到了火箭炮。
前段時間的橫武城攻城戰給我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效率極其低下。這時候要是有大炮就好了啊。有了大炮攻城多輕鬆啊。
可是大炮哪裡找呢?葡萄牙人有,但是都是艦炮,不適合陸戰,想要野戰炮,不是不可以,但是現在不是時候。
於是我退而求其次,想到了火箭這個東西。
火箭這玩意,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技術難度。無非就是一個筒狀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裡面填充火藥。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點火後,火藥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向後噴射。產生向前的推力。其本質也就是一個大號的竄天猴而已。
至於準頭嘛,聽天由命吧。只要能大致對準目標就可以。
我的設想也只是攻城之時縱火,所以我考慮到要不要搞一個二級火箭。技術上也沒有什麼大的難度。
印象中隔壁大明朝就已經有了二級火箭。好像是叫“火龍出水”。
“火龍出水”龍身是薄竹筒製成的。前邊裝一個木製龍頭,龍口張開。利於裡面的火箭射出。後邊裝一個木製龍尾。箭身頭尾下部兩側各安一支起飛用火箭,箭身內部安置有神機火箭,引線扭結在一起。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各將其引線扭在一起,前面火箭藥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紐結線相連。兩種火箭之間有火線相聯。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藥筒,推進火龍向前飛行。當起飛火箭的火藥線燃盡時,龍身內的神機火箭即被引燃,從龍口射向目標。
我的設想比“火龍出水”更簡單一些。不要那什麼龍頭、龍身、龍尾這些花裡胡哨的玩意。就用兩個竹筒,下一級竹筒填充發射藥並且留出噴射孔,點燃後,氣體從這個孔將氣流噴出,推動竹筒向前飛行。第一階竹筒裡也填滿火藥並且不留噴氣孔。兩階竹筒用引線連線,當點燃第二階時會先飛起來,飛到大致距離,差不多點燃第一階的引線,然後點燃第一階竹筒。在第一階竹筒裡再填充一些引燃物,達到縱火的目的。
最後就是將歷史中江戶時代出現的“大筒”給提前付諸現實。
“大筒”就是超大號的鐵炮。火器分類中,將發射十匁左右彈藥的鐵炮被稱為中筒,發射三十目以上彈藥的則稱為大筒。採用的是依然是火繩槍式的擊發結構,所以雖然一些大筒的口徑很大,和小型的火炮很像,但是其本質只能用和鐵炮相同的透過扣動扳機來擊發。大筒的體積相對大炮來說要小,但是威力卻也不弱,尤其是人可以抱著它擊發。
如果在近距離向敵軍發射散彈,肯定是一打一大片,威力無匹。
思來想去,確認沒有什麼遺漏的東西以後,我便將所有的設想寫出來並且將大概樣子給畫了出來,並讓隨從們送去匠人所。
至於他們會不會感覺到不可能實現,有沒有什麼困難,那不關我的事。反正此次是匠人所的第一次任務,要不要完成領導交代的第一個任務,在領導眼中留下好印象,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反正當領導就是好啊,只需要想和說,至於具體怎麼做出來,那是你下面人的問題。
喜歡戰國藤原幕府請大家收藏:()戰國藤原幕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