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瞥了一眼,心中嘖了一聲:“行!”
第二日上朝,王學洲醒來將邵泰綁了手腳,嘴裡塞了一大塊布,扔在床上。
他對著石明和楊禾開口:“在我回來之前看好他。”
石明看著邵泰快要瞪出眶的眼珠子,猶豫道:“這樣幹是不是不好?”
王學洲面色平靜:“是好還是不好,很快見分曉。”
七月份的天氣過於炎熱,王學洲一身薄衫外面罩著官服,只是在宮門前等待的片刻,就出了一身汗。
等到了金鑾殿一股涼氣撲面而來,這才感覺舒服一些。
文武百官臉上的表情都有些沉重。
最近朝堂上的氣氛不好,他們連竊竊私語都失了興致,更別說上朝時摸魚了。
不管是湯亭林還是王學洲,上朝時兩人都豎起了耳朵認真聽事情。
一如既往的六部彙報各自的工作,還算平靜,接下來就是彙報地方上的事情,關中此次的旱情再次被提及。
彙報的官員聲音顫抖,小心謹慎的用詞,渾身的汗毛都豎了起來站崗,生怕仁武帝暴怒。
今日顯然運氣不錯,仁武帝沒有暴怒,只是冷靜的開口:“既然水緊張,吃都不夠,那自然是無法灌溉了,糧食大減已成定局,朕現在關心的不是糧食,而是人。當地百姓因為搶水一事已經發生過多起械鬥,這樣下去不僅於安穩不利,人口也要流失,諸位有何辦法解決?”
聽到仁武帝的話,朝堂上的人全都鬆了口氣。
今日陛下還算正常。
於是有人陸陸續續提出了法子。
“臣建議,目前最重要的是水,人離了水不能活,因此百姓為了活下去自然會爭奪水源,應從其他地方調一些水過去,先解了燃眉之急。”
有人開口:“調水說起來簡單,如何運輸、儲存就成了難題,溫度這麼高,那麼遠的地方運過去,只怕到了地方就先蒸發了一大半,再加上運輸的人吃喝用水,不僅成本高,效果也不顯著。”
“那也總比看著百姓全都渴死強,只要做了,百姓都會看在眼裡,至少知道朝廷沒有拋棄他們,活著的希望也能多幾分,更不會出亂子。”
“言之有理,除了水之外,還有糧食,現在正是青黃不接之時,百姓家中的餘糧不多,只怕到時還要撥一些賑災糧過去,只是無水,這糧也不好賑·····”
所有的自然災害中,旱災是難度最大,最難預防以及無力改變的,甚至都不知道它能持續多久,但是帶來的傷害卻是持續加深的。
當地的縣令能做的都做了,但情況還是一天天嚴重,這才不敢隱瞞抓緊上報。
聽著一群人討論許久,王學洲沒忍住站了出來:“臣有話要說!”
“臣聽諸位大人議論許久,有幾條想要補充一下。”
“一,臣建議尋一些資深的挖井的匠人,不管是觀察植被,還是挖土、看鳥,總歸他們經驗豐富,可以幫助尋找可能有地下水的地方,讓他們試探著挖一挖,看看有無可用水源。”
“二,運水不是長久之計,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得想辦法引水,儲水,尋找自然水源。我記得《地理志》曾記載過關中桃林縣鳥鼠山附近有一條渭河,流經七個縣城,就算如今乾旱成災河床乾涸,也可以趁機修一條河渠到其他地方,等水位上漲時引水過去,儲水以免下次出現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