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沒有小秤所以沒辦法稱出準確的粉量,溫暖暖只能用木勺子挖出大概的重量。
先是挖了五勺大薯粉,等挖澱粉時才發現這是麵粉,沒有加工成澱粉。
加入澱粉才能讓水晶糕晶瑩剔透,可這會兒再來弄澱粉已經來不及了。
她想了想,澱粉還是等做成這水晶糕之後再試著做出來吧。
於是挖了一勺麵粉,再倒了點冷水進去攪拌均勻成了生漿。
期間宋雲嬌好奇地進來廚房看看,她忙把人叫住幫忙生火。
火燒起來後,溫暖暖挖了兩勺紅糖加六勺水進去煮沸,舀一勺生漿邊緩慢的倒進去,邊用鏟子快速地攪拌均勻,然後就得到了熟漿。
接著把熟漿倒進生漿裡攪拌均勻,就得到了調好的缽仔糕原漿液。
她把原漿液倒進十幾個碗裡,每個碗裡都只有淺淺的小半碗。
鍋裡放上蒸籠,把裝有原漿液的碗都一一擺放進去,蓋上蓋子開始煮缽仔糕。
宋雲嬌好奇的問:“嬸嬸,怎麼每個碗裡只裝那麼一點點?”
溫暖暖如實告訴她,“這本來是用小小一個缽仔裝的,我們沒有隻能用碗裝了,裝太多粉漿不容易熟。粉漿厚了蒸的時間太長了,也容易影響口感。”
“小小的缽子?”宋雲嬌腦子飛快地運轉著,想到了雜物房裡的味碟,便扔下燒火棍火急火燎地走了。
沒一會兒又風風火火地進來了,手裡拿著一個小小的粗瓷味碟,獻寶般遞給溫暖暖。
“嬸嬸你看,這種味碟可以嗎?”
“可以,太可以了。”溫暖暖接過一看,跟缽仔差不多,只不過沒有那麼圓那麼深而已,但是夠用就行。
她語氣裡帶著幾分喜悅,“我們家有多少個這種味碟?”
宋雲嬌想了想回答,“我是在擺宴席的碗筷堆裡拿出來的,我們家有十桌的碗筷碟子,每桌一般放六個味碟,應該有六十個吧。”
夠了。
這下連缽仔都省了,溫暖暖讓她先拿二十個出來先用著。
鍋裡的原漿已經蒸了一刻多鐘了,她掀開蓋子看著差不多了,忙鋪著布巾把蒸籠搬出來,換上最後用味碟裝著的原漿繼續蒸。
用筷子戳了戳蒸好的缽仔糕,明顯已經成型了。
等稍微晾涼後,她用筷子戳了一個出來先給宋雲嬌,“快嚐嚐看。”
宋雲嬌啊嗚就是一口,甜甜的黏黏的,嘴巴塞得鼓鼓囊囊的,含含糊糊的直誇:“好吃,好好吃。”
溫暖暖也戳了一個下來,咬了一口,甜度是夠了,可跟缽仔糕的口感完全不一樣。
缽仔糕吃起來嫩滑爽口,Q彈有嚼勁,軟軟糯糯的不粘牙。
可她做出來的缽仔糕,只有甜味,而且太過黏黏糊糊了。
應該是大薯本身就帶有黏液蛋白,所以她後續要是還做的話,這個比例要更改。
她剛才用的是大薯粉是白色的,所以跟紅糖勾兌做出來後變成了土黃色。
這顏色上給人的視覺衝擊就不是很好。
所以還是要小麥澱粉,這樣做出來的缽仔糕才能晶瑩剔透。
她想了想以前學校門口的缽仔糕都有什麼配料呢?
好像有,紅豆,珍珠,葡萄乾,桂花,草莓醬,芒果醬等各種水果口味的。
最經典的還是紅豆跟葡萄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