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準確地說,只有黑,沒有暗。
姜豐完全沉入無的狀態,無念無思。
這時,一個亮光一閃,緊跟著又有一個亮光一閃,漸漸的,越來越多的亮光開始在這片黑暗中閃起。
姜豐的心神附在其中的一個亮光附近,開始觀察這個閃光。
“這可能是對應了外界的某個東西,會是什麼東西呢?”就在姜豐念起時,所有閃光全都消失。
“念起時,感知就消退了?”姜豐不太肯定,再次進入無念狀態,那些閃光再次出現。
既然不能用念來接觸,就必須跳出常規,找到其他方式與之接觸。
姜豐也不再想什麼念頭,只是去感受那閃光。漸漸地,閃光閃爍的頻率加快,漸漸地不再閃爍,而是變成一個亮點。
看來方法正確,如果只是感知,不去思考,不去探尋,這亮點就穩定下來,不是閃爍不定的狀態。
感覺那亮點彷彿在晃動,再靠近一點時,姜豐就感知那亮點的結構很是奇特,就如一條振動的琴絃,而且在振動的同時,還以自己的中心軸旋轉著。
這樣就觀測到兩個狀態,一個是類似琴絃那樣的振盪,一個是圍繞弦的中心軸的旋轉,旋轉的頻率並不快,至少比振動的頻率要慢十倍。undefined
姜豐好奇地想碰觸一下這弦,可惜沒有手指,他只好凝神去看,這一凝神,那弦的兩頭突然就連線到一起,變成一個環,而且依然在振動旋轉著。
這一發現讓姜豐很開心,說明自己是可以操控這個東西的,於是就開始嘗試對周圍許多亮點做同樣的操控試驗。
漸漸地,姜豐發現,他能操控的亮點非常多,用億做單位就顯小了,用“極”為單位,一極是十的48次方,姜豐可操控亮點數為十萬極,換算科學計數法就是十的54次方。
其中姜豐還發現,自己只能操控這些亮點中弦的兩種狀態的來回切換變化,但是無法移動它們的位置。這些亮點它們自己會移動,並不是自己操控的,至於會是誰操控的呢?目前還不清楚。
當姜豐開始從宏觀去觀察這些亮點時,發現這些亮點組成了一些特殊的結構,有些是雙螺旋結構,有些是單螺旋結構,有些是線型結構,有些是薄膜結構,還有更多其他的結構,這些結構讓姜豐似曾相識。
“細胞?!”姜豐驚訝的發現,這些結構是細胞內的各種小零件,那雙螺旋結構就是dna呀,還有無數個結構,是細胞裡的各種工具。
原來這亮點組成的結構確實就是一個細胞,而每個亮點其實相當於一個原子,而姜豐此時,已經放大自己在一個分子的量級。剛才的姜豐由於是在原子量級的視觀,所以看不出來眼前有什麼,只能看到滿天的繁星的感覺,現在放大了視觀範圍,看到了這麼多的細胞內的小結構,頓時心中產生一個想法:“難道我縮小了?不可能呀!”
很快姜豐就否定了自己的這個想法,因為如果真是自己縮小到了原子尺度,應該看到原子的電子雲,可是自己在這裡沒有看到電子雲,更沒有看到光子,那些所謂的亮點,只是一個感覺,並不是光線引發的視覺,而且那些振動的弦又是什麼?
但是這些結構沒有錯,是細胞內的小結構。一個細胞有10的18次方個原子,而一個人有6x10的14次方個細胞,根據姜豐能感知到的亮點數量,假設目前感知到的細胞是自己的身體,那麼除開感知完自己的身體細胞之外,自己還能感知自己四周的環境。也就是說,那滿天的亮點,其實是有自己四周的環境裡的原子存在,只是自己的視觀太小,看不到那遠方。
姜豐做了這樣的推測後,大致有了一個計劃,因為他是做了這樣一個假設,這些亮點其實是三維世界裡那些原子在自己意識世界中的對映,這些細胞就是自己的身體裡的細胞。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接下來就是要找到怎麼和自己身體建立聯絡的手段和路徑了。
姜豐不斷重新構建,讓自己不斷放大,那些細胞漸漸清晰起來,面前的這個細胞的形狀像是一個神經元細胞。
“我在腦袋裡?誰的腦袋?是我自己的嗎?”姜豐想象著,根據他的這個速度,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這個人體的樣貌。
順著神經元的樹突,姜豐來到樹突的末梢,看到這裡進行著一些物質的交換。
“這就是神經衝動的傳遞吧?如果我能轉譯這些訊號,就能感知到大腦看見什麼,聽見什麼,在想什麼了。”
姜豐的周圍到處都是這樣的分子物質流動和傳遞,但是無法知道它們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