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很可惜,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周元同還是老老實實地將自己囤積在濟南府的大量物資交給了朱慈烺。
其中有很多周元同打算補充損耗的鐵甲,足足有一萬多領,得到這些鐵甲後,朱慈烺大軍的裝備度又上了一個臺階。
在濟南府駐蹕兩日後,朱慈烺便離開了這裡,啟程沿大運河北上。
在現代社會,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對身處於落後的封建社會中的張培綸來說也是這樣。
如果多拖延一天,就會多消耗不知道多少的糧食,多消耗不知道多少的人力。
他身邊的幾十萬大軍所需要的糧草,幾乎需要從整個北方、江南、湖廣調運,運輸途中所需要的民夫、船隻數不勝數。
如果不是朱慈烺有辦法弄了點銀子,再加上一連串的勝利鼓舞了人心,所有人都相信大明將會贏得勝利,到時候朱慈烺就會按照各人的功勞封賞。
否則大多數的地方官府和百姓早就拒絕配合朱慈烺了,畢竟運輸糧草需要大量的人力,他們需要付出寶貴的時間,甚至是土地拋荒的危險,來年沒有好收成的可能。
這在農業社會中簡直是賭上了一切,如果沒有絕對的把握勝利,誰肯陪朱慈烺勞師遠征呢。
雖然直隸絕對算內地,但經過幾十年的戰爭,黃河南北都殘破的不像樣子,雖然地形平整,但在這裡行軍甚至連多山水、丘陵的南方都不如。
因為此起彼伏的起義、暴動,連綿不絕的天災人禍,戰爭,將這裡摧殘的百業凋零,民生睏乏,大軍行軍至此很難得到當地的補給,甚至要出軍糧賑濟百姓。
不過還好,以大運河為主要補給線,輔以沿線的民夫,再加上徵用江南、山東商船沿海岸線海運,朱慈烺幾十萬大軍的補給勉強維持住了。
大軍人數越多,行軍速度就越慢,光是一道命令就發到各軍營之中就需要好幾刻鐘的時間,再加上每日分配地方安營紮寨,埋鍋造飯,又要不停地清理大軍產生的垃圾。
最為致命的是朱慈烺和明軍一眾高階將領沒有指揮如此多軍隊的經驗,二十幾萬人還有更多的輔兵民夫擁擠在一起,瞬間就抓瞎了。
於是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用在行軍趕路上,而是艱難地指揮排程各軍。
大軍每天的行軍速度最多也才三四十里地,濟南府距離京師幾百裡的距離,朱慈烺和明軍愣是走了十幾天才走到京畿,也就是京城的郊區。
……
“你們看,南面那黑壓壓一大片的是什麼東西。”一隊在野外打獵的滿洲官兵發現了朱慈烺大軍的行蹤。
“哪裡面有旗幟。”幾個眼見的滿洲兵看到了朱慈烺大軍中的旗幟。
雖然是行軍,但旗幟照樣要高高地豎在行軍隊伍中,好讓軍兵們不迷失方向,緊緊地團結在自己長官的麾下。
“是明軍,是明軍。”大軍越來越近,一個滿洲兵驚恐地發現那片黑雲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明軍。
其實這只是明軍三四萬人的先頭部隊而已。
朱慈烺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擠在一塊,就算他強行命令也沒有人會遵從,畢竟人又不是罐頭能摞到一起,再說了全部擠在一起,一旦遭遇襲擊,那明軍就被一波團滅了。
而且華北地形開闊,有的是適合行軍的土地,所以朱慈烺便大致分了前後左中右五隻軍隊,行軍的隊伍綿延數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