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這米價越來越貴,雖然收穫的季節才過去沒有多久,但價格已經足足漲了一半,如果在別的不怎麼產米的地方也就算了。
可這偏偏是天底下產米最多的江淮地區,一年產出來的米,不誇張的說,足夠全國一年食用。
才收購了幾十萬人吃一兩個月的糧食就能漲一半,這究竟是為什麼實在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難道說江淮的老百姓都很有憂患意識,把收穫的米全都藏在了家中,沒有賣出去。
按道理來說也不大可能啊,因為自從張居正搞改革,實行一條鞭法以後,大明朝廷就不怎麼收實物稅了,農民們,尤其是種地的農戶,幾乎都是先將收穫的糧食賣給商人,換成銀子,然後再把銀子交給官府。
雖然這導致農民們要遭受兩重的剝削,但是這也使得糧食在商品市場上流通了起來,不再像以前一樣被大家藏在糧倉裡。
“那你們收購了多少石米。”朱慈烺問。
他想,如果收購的太多的話,糧食漲價也是理所當然,符合市場規律的,如果真的收購太多,足夠用一年半載的話,那收購任務就可以停止了。
“大約有一百五十萬石。”戶部侍郎很不好意思地對朱慈烺說。
一百五十萬石米,聽起來很多,但和軍隊的消耗能力比,那就不值一提了。
雖然一個人一年大概也就吃十石米,而朱慈烺直轄的軍隊頂多就十萬人,但在軍隊中,消耗糧食的可不僅僅是這些士兵。
真正消耗糧食最多的是那些民夫和輔兵,也就是朱慈烺能夠依靠黃河從江淮地區水運糧食過來,否則的話不管朱慈烺有多少糧食,絕大部分都得被運輸糧食的民夫吃完。
朱慈烺的戰輔兵有十萬,那服務這十萬人的民夫就要有二十萬,甚至是更多。
這麼算的話這一百五十萬石糧食幾個月就會被朱慈烺的直屬軍隊給吃完。
可事實上吃朱慈烺糧食的遠不止這些人,朝廷的官吏、江北四鎮、各地衛所、寧南伯左良玉、海寇鄭芝龍等等。
朱慈烺要是想使糧食供應十分充足,不需要為糧食而擔心的話,怎麼著也要五六百萬石才行。
“怎麼回事,怎麼才收購了這些米,價格就漲的如此多。”朱慈烺很是震驚地說道。
“微臣,微臣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啊。”戶部侍郎可憐巴巴地說,他只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式官僚而已,又不是現代的經濟學人才,他怎麼會懂這背後的因果呢。
“陛下我們兵部也有事啟奏。”兵部侍郎見有機會,便見縫插針地對朱慈烺說。
“你說。”朱慈烺知道這些問題躲不過去,便讓他說出來。
“陶定軍督造紅衣大炮十門,共耗費白銀萬兩,眼下這筆款子還沒有著落。”兵部侍郎將自己的問題說給了朱慈烺聽。
“這屁大點事還需要找我嗎,讓王福恩給你撥款。”朱慈烺大手一揮,就讓兵部侍郎找王福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