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芳亮離開孔有德大營,回到李自成身邊時,孔有德派出去的使者也見到了朱慈烺。
和李自成不一樣,朱慈烺身為大明皇帝,漢家天子,在孔有德這群漢人、蒙古人軍閥中分量極重,單單是朱慈烺姓一個朱,在他們的心中就代表了大義、正統。
如果朱慈烺給他們和李自成一樣的條件,孔有德他們連眼皮子都不眨一下,就會改旗易幟當明軍。
畢竟他們很久以前就做過明軍,那些蒙古人以前也大多為明軍作戰過,現在歸順到明軍的旗幟下,簡直沒有一點心理負擔。
只見一個身穿清軍甲冑,步伐沉穩有力的中年男子緩步走到朱慈烺的面前。
“臣祖大壽,代表多鐸所留漢、蒙官兵五萬人前來拜見陛下,願陛下龍體安康,我大明千秋萬世永存。”
一見到朱慈烺,祖大壽的用語極為恭順,完全看不出來是個投降蟎清兩次的人物,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那個剛剛經歷大戰的明軍將領。
祖大壽在明末邊軍一眾將領中,能力和忠誠度其實還算可以,單憑他第一次降清後又回到大明,就可以看出他這個人還是忠於大明的。
之所以歸降蟎清,不過是形勢所迫,為時局所逼而已。
這一點,朱慈烺自然知道,畢竟現在距離他第二次歸降蟎清才不過兩年。
“祖大壽,你所為何事。”朱慈烺冷冰冰地說,雖然給人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卻充滿了上位者的威嚴。
雖然對於祖大壽降清一事表示理解,但今天顯然不是說這件事的時候,所以朱慈烺的語氣才如此冰冷。
朱慈烺知道,祖大壽今天主動來見自己,只可能是為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和孔有德等四五萬漢蒙官兵的前途。
不過為了佔據談判的主動權,所以朱慈烺沒有率先開價,而是問祖大壽想要做什麼。
“陛下,為了我五萬兄弟的身家性命。”祖大壽回道。
今天他們這四五萬人只有一個選擇,要麼投靠大順,要麼投靠大明,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
雖然他們還有五萬人,戰鬥力也不差,可是他們已經沒有糧草了,糧草牲畜全在清軍大營裡,不是被朱慈烺燒了,就是被朱慈烺運到了明軍大營裡。
如果他們死硬,繼續打著蟎清的旗號作戰,要不了兩天,他們就得全餓死在潼關這片古戰場上。
這裡從不缺馬革裹屍的將士,他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如果歷史沒有朱慈烺的干擾,幾百年後漢人就會在陝西及周邊地區和回回展開一場大規模,涉及幾千萬人口的民族仇殺。
“你們即是清軍,身家性命如何,自當去問清帝,找我做什麼。”朱慈烺還是一副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樣子,讓祖大壽很是憋屈。
聽到朱慈烺的話,祖大壽很是無語,且不說清帝福臨遠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就算近在咫尺又有什麼用,不過一個三歲小兒罷了,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問他還不如問自己呢。
不過今日是他們有求於人,就算再憋屈也得忍著,就算朱慈烺讓他們當牛做馬,祖大壽也不想歸降李自成,跟著他去當朝不保夕的流民。
“陛下,臣等自知有罪,然麾下將士都是無辜之人,他們跟隨臣等捲入戰爭,死在戰場上是死有餘辜,可他們不該這麼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