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儒家止戰之策
北境的風裹著焦炭氣息掠過城樓,謝明夷的指尖撫過《春秋》竹簡的裂痕,紙頁間夾著的互市通關文牒已被血跡浸透。遠處狼煙臺的青金色烽火連成北鬥狀,與十五年前三川堤壩的賑災封條如出一轍——赤鐵礦砂混在狼糞裡燃燒的痕跡,終究成了敵我皆知的暗號。
”韓大人的鐵尺斬得了軍中奸細,斬得斷七國糧道裡的赤鐵礦砂嗎?”白無垢的青竹傘尖挑起半截斷裂的箭矢,箭尾銅鈴刻著”熒惑”篆文,”昨夜截獲的密報裡,玄冥部可汗要用十萬戰俘的血祭暗渠,這數字倒是與當年三川決堤的童屍數目分毫不差。”
韓昭的瞳孔驟然收縮。鐵尺突然插入沙盤,將代表糧道的木樁劈成兩半,碎屑中滾出燒焦的《孟子》殘頁——”民為貴”三個字被赤鐵礦砂染成青金色。他碾碎砂粒冷笑:”白大人當年在稷下學宮抄《三字經》時,可曾想過有朝一日會拿童屍數目當籌碼?”
謝明夷的裁紙刀忽然挑開殘頁夾層,露出半幅染血的襁褓。布料的”丙戌年”烙印發黑捲曲,正是十五年前掛在決堤柳樹上的嬰孩遺物:”三川河工的遺孤還在刑部大牢,若將這份血書公示於七國使節——”他指尖撫過襁褓邊緣的黍米殼,”玄冥部可汗的叔父,可是當年青岡木走私案的主謀。”
帳外突然傳來鐵鏈拖地的聲響。三十六個戴鐐銬的儒生被押至城樓,每人後頸烙印的新月竹紋滲著金粉——與玄冥鐵騎突襲時留下的暗記如出一轍。最年長的老者突然咬破舌尖,噴出的血霧在空中凝成”仁”字,第七筆的頓挫與謝明夷少年時臨摹的《禮運大同篇》筆跡分毫不差。
”謝侍郎的仁義,倒是比工部的量河繩還能絞殺人心。”白無垢傘骨彈出血玉印章按在沙盤上,印紐螭龍紋咬合的瞬間,十七輛糧車在城外自燃。焦黑的黍米殼中滾出青銅骰子,骰心磁石吸附的半片玉佩,正是三日前失蹤的戶部侍郎私印。
韓昭的鐵尺抵住謝明夷咽喉:”用《春秋》夾帶通敵文書,謝侍郎這手移花接木,倒是比白大人的鬼谷棋局更精妙。”尺面映出對方官袍下的《孟子》,”民貴君輕”四字被硃砂勾畫,墨跡暈染處浮著金箔——與玄冥部可汗印鑒用的赤金砂同源。
子夜時分,狼煙臺突然驚起飛鳥。謝明夷獨自登上烽火臺,將染血的襁褓系在箭尾。弓弦拉滿的剎那,對岸狄營升起七色訊號,三百匹戰馬拖著焚燒的《論語》沖入邊市——每本書的”克己複禮”章都被替換成七國糧道分佈圖。
”好一招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白無垢的青竹傘在風中碎成三百片,每片竹骨刻著不同國家的密語,”謝侍郎將儒家經義裹上赤鐵礦砂,倒是比韓大人的車裂刑更誅心。”
五更梆子響過,韓昭在焦屍堆裡翻出半本《尚書》。浸血的”洪範九疇”頁夾著嶄新的和談書,條款邊緣的批註筆跡淩厲如刀——正是模仿謝明夷少年時批註《禮記》的筆鋒。當他用鐵尺刮開封泥,硃砂印鑒裡滲出的竟是三川河特有的赤紅淤泥。
”止戰之策?”韓昭突然冷笑,鐵尺劈開和談書夾層,掉出三百枚青銅骰子——每顆骰面刻著”仁”字,骰心卻嵌著半片公主玉佩,”謝侍郎莫不是忘了,十五年前掛上柳樹的嬰孩襁褓裡,也塞著半篇《孟子》?”
暴雨突至,謝明夷跪在太極殿前展開《春秋》。雨水沖刷著竹簡上的血漬,露出夾層中燒焦的調糧令——”丙戌年七月廿三支青岡木三百車”的字樣,與工部貪墨案的日期分毫不差。他忽然捏碎腰間玉佩,玉粉中滾出的不是續命丹,而是半塊黥面烙鐵——與玄冥部戰馬的印記嚴絲合縫。
晨光刺破烏雲時,七國使節的車駕碾過朱雀大街。白無垢站在城樓上,看著韓昭的鐵尺挑開最後一份和談書。浸透夜露的絹帛上,”止戈為武”四字被赤鐵礦砂重新勾勒,每一筆都暗藏七國邊境要塞的方位座標——恰是當年謝明夷在稷下學宮繪制的《九州堪輿圖》殘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