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校園共享單車概念,最早出現於2007年,那時只在京都展開試點運營,後續才逐步推廣。
當時共享單車多為駐點形式,遠不如現在方便。
而高校共享單車,口號為——解決最後一公里。
其存在目的就是為解決校園內短途路程,一般由學校拉起專案、招標投資等。
江大曾發起過調查問卷,收集學生對共享單車的意見,但大家積極性不高。
還小範圍推行過駐點共享,因使用率不高,專案便擱置了。
其中關鍵因素有單車維護工作不到位、款式老舊、騎行費力等。
沒人願意費力騎一輛醜東西上課,所以撲街了。
楊曙認為可以搞一手,不光單車,還有弄共享滑板車,加個小電機之類……
想法存檔,等回宿舍詳細重製!
最終,白木棉沒有取快遞,商量好等楊曙的回來一起取。
《愛人之家,換裝py》——預約下載
……
時間轉眼來到晚上,楊曙帶白木棉來文化廣場賞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本土的重要傳統節日,大家都比較重視,從燈會的盛大準備、遊客流量便可窺見一二。
“楊曙同學,好多人,”白木棉低聲說,“我在車裡,你開影片給我直播行嗎?”
燈會規格比廟會大得多,社恐小富婆本性大爆發,還沒開始逛就慌了。
“沒事,放寬心,你的世界沒那麼多觀眾。”
楊曙摸頭安慰,而後牽起白木棉小手
“走吧,燈會很有趣,大家都忙著看燈,沒人看你。”
“喔。”
白木棉輕聲回應,立即貼上楊曙,比平時更緊一些,似乎想合二為一,楊曙組成頭部,自己組成身軀。
燈光設施各種各樣,大小不一
入口處有方框圓穹的光燦“南天門”,穿過後可見兩側的持國、增長天王,相當威風。
其內建燈光多為亮黃、白熾,光線透過布料、有色塑膠,從而呈現各種色彩。
當然,關鍵位置設有專業彩燈。
一眼望去,整個會場五光十色、彩芒斑斕,或建築、或人物、又或器具,都整得精緻無比。
可見主辦方的用心。
白木棉見過比這更好的,但都要門票費,而文化廣場四面通達,根本不設門檻。
很怪。
“楊曙同學,燈會不收門票費,它怎麼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