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東傑折下一根樹枝,雙眼微闔,以枝代劍,一招一式,不疾不徐,如同練習太極劍般,身形自若,隨風而動。
二十幾分鍾過後,他身形陡然加快,步伐越來越輕,如一片羽毛,手中出劍越發迅疾,只見寒芒一閃,旁邊一顆臂腕粗的樹幹被手中的樹枝擊穿。
他笑著搖了搖頭,抽回樹枝扔回樹叢裡,拿起掛在一旁的毛巾,拭了拭額頭的汗水。
略歇了一會,盧東傑輕輕吐了口氣,便起身仍舊沿著小徑慢跑著回家。
“阿杰,有無興趣過來玩幾把,都好久沒你來了,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你這樣可不行。”大榕樹下一個老伯笑著向盧東傑招了招手
“不用了,陳伯,我有事趕著回家了,下次有機會先啦。”盧東傑停下來,笑著擺了擺手。
“實是嫌棄我們這班老傢伙跟不上時代啦,當年死纏爛打說要拜師學藝,現在有毛有翼識飛啦。”陳伯似笑非笑地看著盧東傑。
“哪敢啊,真的是今日有事要出去啊,再說啦,我這三腳貓功夫,也不敢在各位叔父面前獻醜啦。”盧東傑用毛巾擦著額頭的汗珠,有些尷尬地說道。
“老陳,你別為老不尊啦,現在的年青人哪還有鐘意玩這個的啊,阿杰你去吧、去吧,別阻住我們開始練習了。”旁邊另外的蘇伯擺了擺手,出言給盧東傑解了圍。
“好,那我走先啦,得閒我請幾位叔父一起飲茶呀。”盧東傑把毛巾往脖子一搭,笑著離開了。
“唉,現在的後生仔個個都鐘意趕潮流,老祖宗留下的精粹,恐怕就快後繼無人了。”陳伯看著盧東傑離去的背影有些感慨地搖了搖頭。
這是一群老叔父輩組成民間粵劇社,說是草臺班子也不為過,他們人人都是粵劇迷,每週有個三兩天固定聚在一起玩粵劇,消遣著老年時光,有時也會到社群進行義演。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粵劇又被稱為「南國紅豆」,俗稱廣東大戲,而香江和羊城都是粵劇的重鎮,在娛樂方式匱乏的年代,粵劇才是市民最喜愛的重頭戲。
但隨著西洋音樂的入侵,電影電視這些新娛樂的衝擊,在此消彼長之下,粵劇這種傳統的文藝也漸漸式微,年青一代也不熱衷,反倒成了中老年人喜愛的娛樂活動了。
而盧東傑也跟粵劇有過不解之緣,那年盧東傑只有九歲,恰逢中秋節,老媽所在粵劇團有演出活動也把他帶上了。
在街頭上,一個粵劇班子搭了簡單露天戲臺,吱吱呀呀的樂聲和著說唱,當時盧東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
他知道那吱吱呀呀的樂器中有一個叫二胡,當年的生日禮物,他就讓老媽送自己一把二胡,此後還經常纏著老媽帶上他去開工,一心想著跟師學藝。
反正這些棚面老叔父也不趕他走,他就經常去坐一旁,仔細觀察聆聽,剛開始他們也不會教,盧東傑就模仿他們按弦的手勢,學到似為止。
慢慢地,這些老叔父發覺盧東傑這小孩是認真的,開始賜教指點他兩句,混跡了幾年後,他也練得有模有樣,有時候二胡師傅有事不在,就讓盧東傑這個濫竽充數。
八點鐘,盧東傑回到家中,老媽還在準備早餐,盧爸在陽臺上分揀一些需要晾曬的藥材,盧小妹還在睡懶覺。
她這兩天情緒算是穩定下來了,該吃吃,該睡睡,看似平靜無事,但她卻晚上夢中還說著囈語。
盧東傑衝了個涼,回到房間內,從抽屜了拿出筆記本翻開,裡邊已經有一半紙頁被撕去了,上面密密麻麻著曲譜和歌詞。
不少地方還圈起來備註著什麼,這是這兩天辛勤的搬運成果,盧東傑合上了筆記本,重重地吐了口氣。
喜歡港樂時代請大家收藏:()港樂時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