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專制王朝建立初期,由於剛剛結束長時期的戰亂,原先形成的土地及財富分配結構在戰爭中基本被摧毀,土地分配狀況較為分散。再加上生產力水平尚待恢復,專制王朝的統治者往往會採取休養生息的措施,因而在王朝建立起始的階段大都呈現出土地分配較為平均,生產力恢復速度較快,社會矛盾逐步緩和的情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不斷地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而由於這些大土地所有者往往因自身的權勢或者皇室成員身份享有免稅的特權,因而又使得中央政府能夠有效依賴並獲得稅收的土地越來越少。
在這一過程的不斷作用之下,失地農民越來越多,土地集中程度越來越高,階級分化越來越嚴重,而中央政府所能獲得的稅收及人力則逐步減少。不斷積累的結果使得農民不堪重負,最終只能選擇揭竿而起,而中央政府又由於人力財力匱乏而無力對農民起義進行徹底的鎮壓,最終只能導致農民起義呈愈演愈烈之勢,最終將專制王朝推翻,進而導致新一輪的土地再分配。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基本上一直都在重複這個無解的死迴圈。當然荀彧和陳群所能見到的案例沒有秦誼那麼多。
雖然現在自大秦帝國土崩瓦解之後,只有大漢一個封建王朝,但是過去四百年間,大漢王朝已經經歷了兩次週期論。如果不是二百年前的位面之子、大魔導師劉秀恰好是劉邦的後代,那麼大漢江山早已經易主了。而之前的黃巾之亂,也可以看做是王朝週期論的再一次發作。
作為兩個稱得上政治家的未來大人物,面對著秦誼這個要命的週期律,荀彧和陳群也是在絞盡腦汁再想著如何跳出這個週期。
只是對照兩漢之前的一些政事,荀彧和陳群也是悲哀得發現,在前後兩漢的中期,帝國也是一直在努力抑制土地兼併,意圖給普通百姓一條活路,只是卻擋不住人性的貪婪。即便是他們主政,或許能抑制住一時,但是抑制不住一世。
要不是秦誼根據後世的經驗,勉強也算是提出瞭解決方案,覺得陷入了死迴圈之中的荀彧差點兒都抑鬱了。
而秦誼提出的解決方案,第一個就是提高技術的能力,利用技術來養活更多的人。因為沒有後世工業化的現成例項,秦誼這個問題不太好說,不過好在荀彧和陳群都是會種地的,不是那種五穀不分的人,雖然對秦誼所說的產量神話有些懷疑,但認可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只不過效果不是很顯著。
第二就是擴張領土了,這個就好說了,畢竟華夏民族的發源地最初只是在黃河流域的一小部分,能發展到現在這個規模那可不是充話費送的。而且現在的大漢連長江流域都沒有開發起來,還有著豐富的開拓空間,後世天下豐的湖廣熟,現在大多還是未開荒的荒蠻之地。
只是荀彧和陳群還沒咀嚼透秦誼的這個二百年王朝週期論,卻沒想到秦誼又告訴了他們一個非常不好的訊息,就是接下來將會迎來一個小冰河時期的降溫。在這個時間段內,大量農作物將會因為氣候的異常而減收,天災人禍也會因此不斷,更要命的是北方的少數民族也會因此過不下去,只能南下來討生活,很有可能會對中原因為戰亂而損失慘重的大漢子民帶來更加沉重的災難。
對於秦誼的這個判斷,荀彧和陳群只是對氣溫降低而感到疑慮。對此秦誼把這個結論推到遠在長安的蔡邕身上,說是蔡邕根據自己的觀測得出來的結論,並且建議荀彧和陳群在條件合適的時候自行觀測氣候是否如此變化。
秦誼就這樣努力得向曹魏兩任首相進行劇透,渴望能夠引起他們的警覺,在將來他們執政的時候,能夠儘可能得做一些措施來為天下蒼生減少一些損失。
而這麼聊了一夜之後,荀彧也是給了秦誼“王佐之才”的稱呼,不是因為秦誼的能力,而是因為秦誼的見識,這種能夠穿透百年時光,為天下蒼生多謀一點兒出路的見識。
也就是因為對秦誼的尊重和敬佩,當秦誼邀請陳群出仕後,本來應該客套幾句拒絕掉的陳群竟然猶豫了。
“大人,我也不知道是否該去追隨秦文合,故此心煩!”面對著自己的父親,陳群也是把心事說出來。
“照這麼說來,這秦文合的見識還真是不凡呢!可是這見識不凡的人,卻不一定能夠成事。就像是留侯一樣,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可是他依然不能當一個主公,只能給高皇帝出謀劃策!現在天下大亂,需要的也不是秦文合這種有遠見卓識,能為天下謀劃萬代的智者,而是需要一個英雄,甚至是一個梟雄,來結束戰亂,還天下一個太平。如果連一時都謀不了,又如何能謀一世呢?”
聽了兒子的疑慮之後,陳紀也是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在陳紀看來,秦誼的見識雖然長遠,但卻沒有抓住主要的矛盾,只有活在當下才能把握住未來,如果連現在的戰亂都熬不過去,又何談謀劃未來呢。
“大人的話很有道理,秦文合的眼光太過長遠,長遠到都不是我們這一代人能夠看到的,還是先把握當下吧!說實話,我真得挺欣賞秦文合的,他所說的那個九品中正制,真得把我想的很多事情,還有沒想到的事情都給想到了。希望他也能夠有個好結果,我們將來能同朝為官,或許有機會來共同謀劃一下這些謀萬世的事情!”
——我是招聘失敗的分界線——
“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漢·秦誼《週期論》
喜歡三國之宜祿立志傳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宜祿立志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