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秦誼在這裡訴說起自己家鄉的情況,在座的很多士人也是沉默不語,他們之前指責邊郡武人不讀書,粗鄙無德,也是沒有考慮到他們的生存環境,這種整天打仗的環境,還讀什麼書,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我大父一共有八個孩子,其中有五個活到了成年取了表字,然後其中有兩個人,死在了與鮮卑人的戰爭中!我們原平其實是在雁門郡的最南端,在前漢的時候是歸在太原郡的,而且我們秦家還是原平當地大戶,連我們家都是如此情況,更不用說北面那些縣城的情況,更不用說那些普通的小民,他們的日子只會比我家更慘!”
漢代的醫療條件比較差,幼兒夭折率比較高,為了能延續下後代,秦誼的爺爺小地主秦仁就是在努力的生孩子,前前後後一共生了八個兒子,而且可能想要光宗耀祖,秦仁給兒子們起的名字也是升騰上進這種昂揚向上的名。
於是乎迫切希望兒子們能夠上進的秦仁,給兒子們起了一個達的表字,像是秦誼的生父秦騰,表字便是“仲達”。
不過很遺憾,雖然秦仁努力造出來八個兒子,但是不僅是成材率比不上日後的司馬八達,就連成活率也比不上,最終八個兒子只有五個活到了成年,分別起了“伯仲叔季幼”的表字,倒是省了秦仁起名字的麻煩。
等到了這個時候,秦氏五達也只剩下老二秦騰秦仲達和老四秦進秦季達。
老三秦叔達,懷著滿腔建功立業的偉大理想,以及對塞外蠻族的無比仇恨,自帶乾糧,作為一名義從,參加了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發生的那次討伐鮮卑部落的大戰。
這場戰爭漢軍兵分三路,其中有一路便是匈奴中郎將臧旻率軍從雁門出發,秦叔達參加的就是這一路漢軍。
只不過這一仗漢軍敗得實在太慘,又沒有一個叫做公孫珣的白馬將軍出來力挽狂瀾,僅被斬殺的將士多達十之七八,可惜秦誼的三叔叫秦叔達也不叫秦叔寶,最終沒能夠在這場大潰敗中活下來,落了一個屍骨無存的下場。
至於秦誼的五叔秦幼達,比他的兩個哥哥死得還要早。熹平三年公元174年),鮮卑人在再次肆虐幷州,在一次和鮮卑強盜的交戰中,秦幼達肩上中了一箭,這一箭雖然不是致命傷,但這個時代糟糕的醫療條件,秦幼達最終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以至於熹平二年出生的秦誼對這個叔叔一點兒印象都沒有。
“家嚴在家中排行老二,他的兄長,也就是我的從父外出求學之後,便只能在家中照顧年邁的父親,和年幼的弟弟,他也很想像從父那樣能夠拜尋名師,學有所成,但還有保家衛國的重任,只能在心裡面偷偷羨慕兄長的幸運。”
好吧,秦誼的爺爺秦仁身體還很好,他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秦誼他爹在家中只是一個傀儡,秦宜祿的性格那麼軟,也是受了父親的影響。
但並不妨礙秦誼把自己的便宜父親描述成一個想要求學而不得的人,賣慘這事情還是很管用的,要不然後世的娛樂節目很多都弄成了賣慘大會。
秦誼這段話說出來,也是有小部分士人心有慼慼然,這個時候計程車人並不全都是富貴人家的子弟,還有一些自耕農、佃農辛辛苦苦供養出來的,只是這部分人因為所能支配的資源有限,想要混出頭來更加不容易。
聽秦誼說到這裡,孔融也是微微皺起眉頭,他有些明白秦誼的思路,就是透過賣慘來博取同情,為自己不善詩賦做開脫。
“文合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勤奮學習,得到伯喈先生的賞識,真是我輩的楷模!有一些家境優渥士子卻整天醉生夢死,毫無長進,在文合面前真應該感到汗顏!”不只是孔融,路粹也是這樣想的,馬上便站出來捧殺秦誼。這個時候把秦誼捧得越高,那麼秦誼接下來就會跌得越慘。
“我只是有感而發而已,這世上那裡都有好人,那裡也都有壞人,譬如潁川多君子,但當今的中常侍張讓不也是潁川人嗎?我無意針對諸位潁川君子,只是想透過這個例子來說一句話,透過一個人的籍貫來判斷一個人的為人,那是最不可取的事情!邊地之中,固然有些狼子野心之徒,但更多的是大漢的忠實子民,沒有他們為我大漢戍邊,抵抗前來侵略的異族,諸君是不可能在此安坐的!”
言罷秦誼也不等席間計程車人們反駁自己,徑直從所跪坐的地方站了起來,來到大廳中央的空地上,順勢將自己隨身攜帶的佩劍拔了出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看著秦誼手持利刃,本來還想站出來和秦誼辯上一辯的幾個士人也是縮了回去,而主席上的孔融也是眉頭微微一皺,正想出言斥責秦誼,卻沒想到秦誼卻是持劍行禮道:“在秦誼看來做詩賦本來是妙手偶得的事情,刻意強求之下反而不美,只是秦誼一直想為邊郡武人正名,今日偶有所得!歌曰《白馬篇》,請諸君靜聽!”
只是在頗為豪氣得說完這段宣言之後,秦誼卻並沒有立即開始朗誦,上一世看一個紀錄片的時候,說是希特勒演講前總要沉默很長的時間,一直等到群眾由鬧到靜,又從靜到嘰嘰喳喳時,才開始發言。這是欲擒故縱、製造懸念、大吊胃口的開場技巧。
於是秦誼便就這樣等了一會兒,直到滿場文士又開始竊竊私語之時,這才頗為瀟灑得舞起劍來,在舞出來兩招之後,秦誼這才開始中氣十足得剽竊起來:——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涼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我是名動文壇的分界線——
“天下文士遭罹兵戰,秦誼鞍馬間為文,往往舞劍賦詩。故其抑揚怨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漢·元稹。
喜歡三國之宜祿立志傳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宜祿立志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