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柴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高超的技法一度被一些音樂家稱之為不合適小提琴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多少小提琴演奏者仰仗十多年的小提琴功力也對其望塵莫及。
而柴可夫斯基在小提琴愛的樂曲中已經成為一座不可忽視里程碑,他總是在追求對於他來說永遠實現不了的愛情,他渴望愛情又恐懼愛情,也許柴可夫斯基只有用如此複雜以至於癲狂的技巧來表現自己對愛情的矛盾痛苦心理,以至創作出如此瘋狂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總的來說,柴小協的好版本可以用比比皆是來形容,怎麼拉都能出味道,技術和感情之間找個點就ok。
比如海菲茲就偏重技術,而奧伊斯特拉赫就偏重感情。
大衛之後蘇俄的另一位大師kogan也是一位不錯的演繹者,他的詮釋方式傾向於海菲茲的炫技式演繹。
而臺上的這位背影美好的小提琴首席走的是抒情路線,拉得即慢且柔,
這樣的柴小協聽起來抒情相當到位,但炫技、氣勢的成分卻差了點。
但這位首席的華彩拉得還是比較激昂的,沒有一味的追求煽情,相對這個年紀來說,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表演了。
在程曉羽聽過的為數不多的小提琴協奏曲裡,印象中穆洛瓦和小澤合作的柴小是這個路子。
老柴算是程曉羽最喜歡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了,雖然古典三巨頭的作品內涵更加深刻,但程曉羽卻更喜歡浪漫派的老柴,因為他寫的曲子旋律都比較優美,而肖邦同樣以旋律優美而著稱。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是典型的俄國格調。
輝煌的首句、沉鬱頓挫的降音和雜亂的雙音撥絃引出了整個樂章,這個引子是蒼老的心境對歷史往事的回首。
接下來便是激昂的快板:一個剛剛組建了家庭的人在向你痛訴著自己對生命的狂愛與感動。一句又一句仍不能表述那無言的驕傲、同一民族人們共同崇尚、共同信仰的幸福。黑暗已過,期待、洋溢伴著略帶急切的心情是快活節奏的詮釋。
快板中多次穿插慢板。伴奏中,陣陣轟鳴的連線句是垂暮裡歡心醉漢的腳步。連續幾個小節的切分音托拉而略帶輕快。好像黎明灰黑的光芒中幾臺笨重的巨大機械開始了運作,攜帶著樂觀工人的幽默神色和工業的崛起。
一高一低的穿插句就像是淡雲下少女的心願和長輩的教誨。接下來波音接小三度層層下滑的琶音是寡言、勞累的苦笑中顫抖的嘴唇和躺下的淚。幸福深邃如此,終於醉人心碎。
結尾將樂曲推向高潮,光明的到來,狂熱、熱愛、跋涉、艱難、心酸與樂觀的熱淚全部飛揚在民族崇高的藍天。
一曲完畢這讓站在排練室後面的幾個人聽的如痴如醉,無不被這樣的演奏所震撼。尤其是站在最前面的首席小提琴手完美的演奏,讓常嶽和他的同學們無不自慚形穢。
程曉羽和端木林莎還好,畢竟他們不是小提琴系的,但聽了如此暢快淋漓的交響樂之後。心裡也有點沉重起來。相較之下程曉羽寫的四分鐘小提琴獨奏協奏曲,實在太過簡陋。
當然這樣比較是殘酷的,一個是跨越時空的四大經典小提琴協奏曲,一個只是程曉羽異時空流行音樂的改編。
樂曲結束,程曉羽和常嶽他們悄悄的開啟後門,默默的走出大二的排練室。
常嶽抓著腦袋上的頭髮忍不住說道“果然是被虐的體無完膚啊!水平差距太大了。”
“哎,本來覺得程曉羽的曲子寫的非常好的,可對比他們氣勢恢宏的演出,我們的演出實在太蒼白無力了。而且還是流行性質的小提琴獨奏協奏曲,雖然好聽。估計也會被鄙視吧!”黃曼妮也低著頭說道,剛才合奏成功的喜悅此刻一絲都沒有了。
劉昆淼嘆口氣道“沒辦法裴學姐水平太高了,要不是裴學姐的獨奏能撐的住。大二的人也沒有實力能演奏老柴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吳凡還算比較樂觀玩笑道“幸好我們表演的曲子是班長寫的,沒人能夠比較,演奏爛點也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