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出發,抵達洛陽之後,李弘只是在晚休整了一夜,第二日天矇矇亮,便乘船往東,帶著三千兵馬前往幽州。
婁師德望著遠去的帆影,心也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隨即命人起草書送與長安三省、以及大理寺跟御史臺。
幽州與范陽兩個地名相互存在過,如今的范陽也等同於幽州,所有的管轄範圍只是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名字也是在來回之轉換。
范陽盧氏之所以能夠成為豪門大姓,五姓七家之一,與居住幽州身居險地,也不是不無關係。
四日之後,范陽刺史盧照鄰率領百官在永濟渠旁邊迎接太子殿下李弘,而太子殿下交代的所有行軍用具、糧草等等,早已經備好。
幾日的急行軍,李弘倒是不吃驚,最是吃驚的卻是盧照鄰等人,太子殿下身後那三千還未著甲的兵士,竟然沒有一個面色蒼白、神情疲憊之人!
這讓他們感到很吃驚,按理說,算是在永濟渠這樣的水路,身為關人的他們,怎麼可能不出現暈船的狀況?
但事實是出乎了他們的意料,這些人下船換馬,每一個人的腳步都是堅定有力,並沒有出現步履蹣跚、踉蹌浮虛的情況。
大軍再次休整了一夜,第二日便開始馬不蹄停的趕往榆關(山海關),榆關乃是前隋開皇三年所建,其目的自然是無需多說,便是防備那關外的遊牧民族對原的虎視眈眈。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徵高麗,當初也是從幽州集結兵馬,從榆關出發前往遼東,做為唯一的咽喉要道,這條路絕對是如今大唐最為重要的軍事重鎮。
出了榆關之後,李弘才開始命身後的三千兵士著甲,一路之黑土夯實的道路還算是平坦,對於相對精良的糧草輜重來講,足夠順利的透過。
原本想要從雲都護府調集糧草的李弘,因為半路他龍爹的一封旨意,讓他不得不從黎陽倉開始轉運糧草,整個三千兵馬運送著足夠好幾萬人用度的糧草,也一下子拖慢了行軍速度。
七天的時間,李弘還是按照行軍計劃,留下了兩千人押運糧草,而自己則是率先率領一千人趕往了松漠都督府,到達松漠都督府時,也是已經接近了李弘心所理解的前線。
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龍爹這武功沒白練啊,想不到龍爹以松漠都督府為大後方,竟然在短短的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一舉拿下了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十餘座城池,而且非但拿下了這些城池,還把人家的百姓都遷徙到了松漠都督府、居延都督府、定向都督府等地。
但好像是冥冥之早有註定一樣,在詢問了松漠都督府的刺史後才知道,龍爹現在這二十來天一直在攻打安市城,但卻碰了高句麗的頑強抵禦,二十多天,集結了二十餘萬兵力,竟然是一直拿不下。
遼東一帶的地形圖早被李弘刻在了腦子裡,加這段時日在路途的研究,讓他很納悶,憑藉炸藥這個無往不利的寶貝,怎麼拿一個安市城沒折呢?
雖然說安市城乃是進入朝鮮半島的必經之路,身後還有南蘇、木底、蒼巖三座城做為其後盾,但利用手的炸藥,二十多天的時間裡,是炸也該把這安市城夷為平地了啊。
松漠都督府的都督快步從外面走進來,人未至聲先至:“臣李窟哥參見太子殿下。”
李弘扭頭沒看見人影,還未來得及說話,便看見一個人匆忙小跑著走了進來。
有意思,這招是自己學他的還是他學自己的?怎麼都喜歡人還沒看見,先行禮了。
松漠都督府的都督,乃是大唐以契丹最大部落大賀氏任命建立的,說白了,現在他們所在之地便是那契丹之地。
李窟哥原名長窟哥,是被大唐皇帝李治賜姓之後,改為李窟哥。如今他便是松漠都督府的都督,但隨著李弘對六部的改革,以及這些年大唐參照安西四鎮的官員制度。
便開始慢慢以唐人官員為首建立都督府,而都督這一被契丹等部落擔任的職務,則是變得越來越像是一個名譽職位,不過人家看樣子好像還很重視,美滴很呢。
(今天一章吧,不好意思。)如果您中途有事離開,請按CTRL+D鍵儲存當前頁面至收藏夾,以便以後接著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