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道:“岐伯,我們先不說這個了,我想問你另一個問題。我想聽你講一講:天地的氣運,陰陽的變化,它們對萬物的生成及作用到底哪個多,哪個少呢?”
岐伯答道:“既然黃帝這樣問了,我就陳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凡是草木都能顯現出五種顏色,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
凡是草木都能產生五種味道,而五味的醇美,是嘗也嘗不完的。人們對顏色和氣味的嗜好和欲求都不相同,但是各種顏色和五味則是分別與五臟相通的。
大天供給人們五氣,大地供給人們五味。五氣由鼻孔吸入,它貯藏於心肺之間,如果其氣上升,就會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
五味入於口中,它貯藏於腸胃之間,再經過腸胃的消化吸收,五味的精微就會內注於五髒之中,以蓄養五臟之氣。如果髒氣和諧並保有生化機能,津之液就會隨之生成,神氣也就在此基礎上自然產生了。”
黃帝又問道:“岐伯,我以前聽你說過什麼髒象,但我不懂得什麼是髒象,你再給我講一講髒象是怎麼一回事吧?”
岐伯道:“黃帝,剛剛我曾講過,心,是生命的根本,它是心神的所居之處,它的榮華表現在面部,其充養的組織在血脈之中,它是陽中的太陽,它與夏氣相通。
肺,是氣的根本,它是靈魂的所居之處,它的榮華表現在毫毛,其充養的組織在面板之上,它是陽中的太陰,它與秋氣相通。
腎,主蟄伏,它是封藏經氣的根本,它是精氣所居之處,它的榮華表現在頭髮上,其充養的組織在骨髓中,它是陰中之少陰,它與冬氣相通。
肝,是罷極之本,它是精魄的所居之處,它的榮華表現在爪甲上,其充養的組織在筋脈,它可以生養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
另外,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它們都是倉廩之本,它們在營氣所居之位。因為它們的功能就像是盛貯食物的器皿,所以它們被稱為器。
它們能吸收水谷精微,再將水谷精微化生為糟粕,並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洩。它們的榮華在口與唇四旁的白肉上,其充養的組織在肌肉中,其味甘,其色黃,它們屬於至陰之類,它們與土氣相通。
我們所說的以上這十一個臟器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氣的升發上。
如果發現人迎脈大於平時的一倍,就說明病在少陽經;如果大兩倍,就說明病在太陽經;如果大三倍,就說明病在陽明經;如果大四倍以上,就說明陽氣太過,此時陰氣已無法透過,這樣的脈象就叫作‘格陽’。
如果寸口脈大於平時一倍,就說明病在厥陰經;如果大兩倍,就說明病在少陰經;如果大三倍,就說明病在太陰經;如果大四倍以上,就說明陰氣太過,此時陽氣已不能相交,這樣的脈象就叫作‘關陰’。
如果人迎脈與寸口脈都大與平常時候的四倍以上,就說明陰陽氣俱盛,它們不得相榮,這樣的脈象就叫作‘關格’。
如果關格之脈盈盛太過的話,就標誌著此時的陰陽兩氣都極其亢奮,他們已不能夠達到天地陰陽經氣平調的勝利狀態,所以,這樣的人會很快死去。”
聽到這裡,黃帝見天色已晚,他便道:“岐伯,天也不早了,你早點休息吧,我們轉天再見。但是,你可別忘了著書的事啊,我還萬分期待呢。”
岐伯將黃帝送出門外道:“黃帝,著書的事我會考慮的。慢走啊,再見!”
後來,岐伯透過對人體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對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初步認識,他又透過多方驗證分析,再用日常筆記的方式,終於編撰總結出了草藥集錦《本草》,病理問答《靈樞》、《素問》等醫學方面的書籍。
此外,岐伯還是位音樂愛好者,他不但通曉音律,而且他什麼都好學。那時國家的軍隊不多,但人員繁雜,指揮起來參差不齊,不好管理。
為了活躍部隊的精神氛圍,達到官兵步調一致,岐伯愣是製作了鏗鏘有力的首曲軍樂。因為人們都很喜歡這首軍樂,便將岐伯稱為“軍樂之祖”。
岐伯之所以不止做了黃帝的太醫,還兼任了黃帝的老師及軍師。正說明了他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多才多藝,智慧過人的博學家,他是名副其實的黃帝之師。
對於黃帝與岐伯的醫論談話,以至於千年之後,它被後人整理成著名的醫書——《黃帝內經》,並得到廣泛的流傳和應用。
《黃帝內經》雖然是黃帝與歧伯的醫學問答,但它卻不只是一部普通的醫書。而是岐伯充分運用了哲學與玄學的邏輯思維,他透過多方位,多視角,多廣度地詮釋、剖析,來研究如何使人類及社會養生益壽的書。
《黃帝內經》除了是一部醫世、醫人、醫國的多重功能的書籍之外,它也包括了對整個社會弊端的醫治。
黃帝認為“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他認為,人不能只用抽象的學問空談理想,而是應該將實踐經驗用於真實地現實生活之中,這便是“天人合一”的基本道理。
黃帝還認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也就是說博古就要通今,任何學問如果只講現在,不懂古今演變的因果關係,必定流於偏見,那樣是不可以的。
書中還點明“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無論從政還是從醫,在治理或醫治他人之前,必須先從自己身心實驗做起。自己做好了,才有資格指導或醫治他人。這樣才能明瞭是非,無所困惑。
《黃帝內經》是一部精通政治、經濟、教育、軍事各方面的——全能解困奇書。岐伯的醫學思想,極大影響了中華民族醫學事業的發展。因此,岐伯被人們稱之為中華原古的“中醫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