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刎的關羽、自刎的項羽、自刎的石寶,可謂真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豪傑啊!關羽、項羽輪不到了,石寶這種大將,李陵搶著也要收的,可謂在世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這裡需注意:項羽垓下被圍、四面楚歌——這是《史記》記載又為人所共知的掌故。
然而項羽後來又採取了戰術行動,從而使楚軍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實現半夜突圍——“南出馳走”;而“平明,漢軍乃覺之”——直到天快亮時漢軍才發現項王已經逃走。
書接前文: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紿同“詒”,有欺騙、欺詐的意思。)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真是造化弄人啊!項羽依農夫指向而去,便陷入了大片的沼澤地中,項羽等人掙扎了很久才得以脫身。項羽本打算經陰陵,直抵烏江渡口,然後渡過長江,並返回江東。
如此一來,便浪費了寶貴的逃跑時間,迎接他的只有灌嬰的追兵。項羽拼死搏殺,最終帶領剩餘的二十八騎抵達烏江,當然以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這個故事夾在垓下之圍和烏江自刎之間,對項羽命運的走向發揮了關鍵作用。而發揮這種作用的卻是司馬遷一筆帶過的農夫。
小人物改變歷史的還有三國時,曹操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本來曹操是弱勢,根本不可能贏,可最後他勝利了。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紹曾經的一個手下叫許攸,本來一直給袁紹出謀劃策,但袁這個人很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意見,於是許攸覺得在這裡根本沒前途,於是投靠曹操。
許攸向曹操提供了袁紹烏巢糧倉的具體情況,曹操據此,連夜派人襲擊袁紹的烏巢糧倉,連毀帶拿,最終扭轉不利局面。
續上,到了此處,史記說: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
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後自刎而死。
當然也有不同說法,比較可信,《漢書》灌嬰傳記載:“定遠東城搏殺而死”,說的是項羽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以便回到自己勢力範圍,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
話扯得有點遠了,之所以提及項羽烏江自刎,就是來襯托石寶自刎的氣節!
接下來再說十大金剛之六杜壆xue,石寶是江南方臘的,而杜壆則是淮西王慶的手下,並且是兵馬大元帥,統領全軍,亦是王慶手下第一大將,手挺一把丈八蛇矛,似猛張飛。
杜壆出場雖未有華麗出彩的旁白描述,但在這份淳樸的背後卻有著登峰造極的武藝。
在杜壆出陣前,他手下的衛鶴被山士奇所殺,而大將酆泰又剛被宋軍卞祥一槍刺於馬下,就此西陣連折二將,宋軍士氣高昂,此消彼長形式對西軍極為不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是在如此逆境下,杜元帥依舊強頂壓力奮勇出擊,體現了作為一個主帥,作為一個軍人的責任與氣節。卞祥武藝高強,又有剛斬一將之餘威,但出戰杜壆的卻是宋軍主帥盧俊義,這就是對等,主帥對主帥,最高檔次的對決。
且看水滸所講:西陣主帥杜壆,見連折了二將,心如火熾,氣若煙生,挺一條丈八蛇矛,驟馬親自出陣。宋陣主帥盧俊義也親自出陣,與杜壆過五十合,不分勝敗,杜壆那條蛇矛,神出鬼沒。
孫安見盧先鋒不能取勝,揮劍拍馬助戰。賊將卓茂,舞條狼牙棍,縱馬來迎。與孫安不上四五合,孫安奮神威,將卓茂一劍,斬於馬下。
前文已講,孫安也是個厲害的人物!此時他斬了卓茂,乘勝撥轉馬,驟上前,揮劍來砍杜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