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劉正的估計,趙家每年新增的核心成員大致在一百五十人左右。剔除趙家新老更替的人員名單之後,仍然需要一百二十個公職崗位。
趙家要擴張,就只能從別的世家嘴裡搶食。那些爭不過趙家的世家,不得不從更弱的對手碗裡搶資源。
這樣不斷的弱肉強食,到最後倒黴的就只能是寒門子弟了。一將功成萬骨枯,劉正為了平衡世家與寒門之間的關係,就只能透過戰爭損耗來抑制世家的發展速度了。
和平年代的世家,需要梅園提供大量的公職崗位安排核心子弟。傳統的世家站隊,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部分多餘的人才。戰爭和刑殺都可以瞬間消耗大量的有志青年,大浪淘沙留下的精英,才是時代需要的人才。
世家要發展,寒門也要頂著歷史潮流崛起。這就需要梅園掌握平衡各方利益的手段。戰亂可以催生寒門,只是規模有限。一旦到了和平年代,世家的底蘊才是長盛不衰的本錢。
當年追隨劉正創業的那些寒門子弟,幾乎都倒在了和平年代的金錢上。寒門沒有底蘊,卻要求世家那樣的待遇和地位。萬般無奈之際就只能以權謀私了。
世家子弟擔任官職之後,通常都是拿資源換取政績:寒門子弟擔任官職之後,還得依靠朝廷的俸祿養家餬口。為了維持官府的面子,寒門子弟就得倚仗權勢開闢財路。
治理地方需要金,賑濟災民需要錢,養家餬口更需要錢。沒有底蘊的寒門,僅靠微薄的俸祿根本就無法支撐。
亂世可以巧取豪奪,太平盛世就得靠底蘊長期規劃了。世家子弟受家學薰陶,又沒有養家餬口的負擔拖累,只需要專心做好份內之事就可以了。寒門子弟要做出一番成績,需要在執行計劃之前找到贊助商拿到資金。
世家有資源,寒門子弟想要做事就得向世家靠攏,最後成為世家手中的提線木偶。亂世崛起的新興世家根基不牢,很快就會在和平年代的世家衝擊之中坐吃山空。
晉國的三十六大武將世家和七十二大文官世家,基本上佔據了九成以上的軍政資源。剩下的一城由寒門和普通百姓共享。
劉正也想維持這樣的平衡,給晉國保留一個引入活水的渠道。可是寒門養家餬口的負擔,使得寒門子弟在面對金錢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抵抗力。特別是在面臨天災的關鍵時期,世家可以大張旗鼓的賑濟災民刷聲望。寒門子弟要麼以權謀私,要麼坐視家人餓死。
自古忠孝難兩全,生死抉擇會在絕境壓迫寒門子弟。單打獨鬥的寒門子弟想要生存,就得找準機會抱大腿。
趙家作為武將世家,也是很多立志開疆拓土的青年才俊,趨之若鶩的一條粗大腿。
武將世家的傳承理念,決定了趙家無法拒絕人才的投效。引進了新的人才,就得提供相應級別的工作崗位。
趙家無法證明人才的價值,就只能把難題交給梅園。這就是世家和梅園的矛盾焦點。
也有部分青年才俊會選擇直接報效梅園,下場都會比較悽慘。畢竟要從世家的指縫間搶資源,梅園卻只能充當裁判的角色。
趙家替新收錄的人才要位置,要資源。梅園就得提供相應的崗位和考核制度。位置總是不夠用的,就得透過一定的手段涮掉一些人。
梅園無法向那些被涮掉的人提供崗位,也無法容忍那些懷才不遇的青年才俊成為世家的私人。唯一的辦法,就是透過戰爭進行生死淘汰。
根據晉軍總參謀部推衍:滅蜀之戰結束之後,益州的官府體系將被徹底的摧毀。然而益州原有的官員卻有七成會被原職留用。另有兩成的官員也要同晉國其他州郡進行對調。徹底被罷官免職的物件,只有一成。
這就意味著晉軍入蜀之後,只會獲得十萬蜀官之中的一萬個崗位安排有功之人。
平定益州之後,治理才是第一位,一萬個新生崗位,還得把八千交給梅園政事堂安排內政人才。這一連串的分配之後,軍功崗位就只剩下兩千了。
在這兩千個軍功崗位之中,入蜀的晉軍得佔一半。剩下的一千個崗位,蜀軍降將又要拿走八成。
最後,晉國留給益州寒門的位置僅有兩百。
“文和,你覺得兩百個寒門子弟代表的益州新興勢力,真的有能力與老牌世家對抗嗎?”劉正問道。
“莊主,若是益州寒門沒有生存壓力,晉軍就不會有存在感了。”賈詡答道:“世家擁有傳承和驕傲,註定不會與晉國同心同德。兩百寒門子弟,其實是晉國改造益州世家的種子。”
晉軍進入成都,益州世家主流蟄伏。劉正也沒有理由繼續打擊益州的傳統勢力。作為入主益州的新勢力,師出有名很重要。
晉國想要對益州傳統勢力進行重新洗牌,必須要準備一張牌桌和幾名牌友。
茂縣就是劉正替益州牌局選定的牌桌。
以楊蓮為首的益州寒門,就是牌桌之上的第一位牌友。
以甘卓為首的晉軍新生代,就是牌桌上面的首席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