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將軍府進駐定軍山,訊息傳到成都的武侯府之後,諸葛亮連夜前往蜀山園林覲見劉備。
“陛下,興漢國西京將軍府的鄧士載和龐士元,已經進駐定軍山。看來咱們與興漢國之間的大戰,是沒有辦法避免了。”諸葛亮說道。
“孔明,你給朕說說定軍山的具體情況。”劉備說道。
“臣遵旨!”諸葛亮答道。
諸葛亮取出了特製的蜀漢軍事地形圖,開始了介紹:
定軍山,位於漢中勉縣城南十里,是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留侯張良曾言:“得定軍山則得漢中,得漢中則定天下!”
高祖據漢中而建漢統,韓信拜將師出陳倉而定天下。漢業之興,皆源自於此,定軍山之名亦得以名傳天下。
根據北山大學編撰的華夏地理志描述:
定軍山屬大巴山脈,其脈自高廟子入平地,隆起秀峰十二座。
從石山子峰到元山子峰,山勢連綿不絕,號稱“十二連峰”,往東為當口寺孤峰。
自西向東綿延二十多里,如游龍戲珠。時人稱其為:十二連山一顆珠,人傑地靈霸王圖。
主峰定軍山為山脈的最高處,按照北山大學的說法,其海拔為八百三十三米。山頂之上有一塊碑,鐫刻有“古定軍山”字樣。
山南一帶,有一個天然鍋底形的大窪,周長三里,可屯萬兵。由於仰望定軍山主峰,遂得名:仰天窪。
北麓有一片廣漠沃野,當年諸葛亮北伐曹魏。精銳遠征之際,大布“八陣圖”、設“督軍壇”。以地利代替大軍留守,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投入征戰的兵力。
漢中的蜀漢官員為了紀念諸葛亮,把蜀漢誓師的地方命名為武侯坪。興漢軍進駐漢中之後,為了安撫地方百姓,其名得以保留。
在武侯坪戰場上,時常發現“扎馬釘”和鐵箭鏃,相傳為蜀軍排兵佈陣之物;山旁有“斬將橋”,據說是當年揮淚斬馬謖時,眾軍為大將招魂而自發修建。
不遠之處,有供三軍將士取水之用的八角琉璃井。井口八角形,薄頁細花紋漢磚砌成。
山半腰有一大石,高約一丈,寬約六尺,中開一縫,寬窄不一,這就是著名的“擋箭牌”。
擋箭牌是定軍山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突破之後,大軍就可以居高臨下的長驅直入。
定軍山不像大巴山主脈那樣峰巒高聳,連延數百里;它好像一串連珠沿東西方向延伸。位於漢江以南由東西向的略陽、勉縣、洋縣大斷層,山勢走向為北東。東北向是陽平關。
勉縣大斷層相交地帶的南側漸趨平緩,幾乎無險可守。
沿定軍山北緣的東西方向,有傾角大於六十度的大斷層。
山前地帶岩層產狀變化很大,並有斷層角礫岩。因此定軍山北緣與平地間,應屬斷層接觸。
這個地方是定軍山的咽喉。一旦失守,與漢中南鄭的聯絡就會被切斷。
定軍山山脈的延伸方向受走向的影響,受到了東西向的一組大斷層控制。由於構造運動的差異性,使定軍山北側地層下沉,因而在山前形成一片開闊的平地。定軍山與平地的高差為兩百五十米,山前為礫岩沉積物。
十二連珠山峰的形成,應該與走向北偏東的一組高度角的斷層有關。
北偏東的一組斷層,將本來連續的震旦紀地層割成數段,再經過長期風化剝蝕,逐漸形成了緩矮的十二個像連珠一樣的山峰了。
蜀軍屯兵天蕩山,已經對定軍山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
拿下擋箭牌,攻佔定軍山易如反掌。
諸葛亮建議劉備,徵北大將軍閻宇,帶領一萬精兵在東南方向佯攻。
武侯衛隊則由安定王劉瑤親自統領,出天蕩山直撲擋箭牌。
擋箭牌地形受限,不利於大軍進擊。小股部隊的行動,既可以避免興漢軍刺候的探查,又可以出其不意的開啟突破口。
劉備同意了諸葛亮的意見,蜀軍立即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