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驪山的靈魂拷問,英雨平靜的說道:“彼此彼此而已,若不是驪林利用我爹的信任偷襲得手,夏軍有沒有機會攻佔鎮東關還得兩說。你若是真的有信心,又何必陷手足兄弟於不義呢?”
驪山無言以對,再加上驪林和驪姬均已殞落,即便是爭出輸贏,也於事無補。
更何況如今的漢軍優勢明顯,英雨有恃無恐,自是底氣十足。
夏軍形勢不妙,驪山便無遐分身繼續做口舌之爭。
漢軍十部相繼抵達戰場,回天乏術的夏風率先放棄了部隊,倉惶逃離戰場。
緊接著,得到了強力援軍的白起也開始發力,對著夏雨和夏雪的位置瘋狂的反攻。
夏雪在沒有知會夏雨的情況下,私自逃離戰場。
待到夏雨見勢不妙想要後撤的時候,卻發現漢軍已經控制了所有的逃生通道。
驪山發現大勢已去,就打算撤退。可是夏雨已經身陷重圍,若是沒有足夠的增援,鐵定會全軍覆沒。
救,還是不救。
這成了困擾驪山的問題。
若是放棄最佳撤退時機,不僅有可能救不回夏雨,還會把驪山自己有限的力量也給搭上。
若是立即退走,驪山倒是全身而退了,可沒有增援的夏雨鐵定會全軍覆沒。
那麼問題來了,驪山回到夏都之後,如何向夏國高層交代。雖說夏皇不會為了死掉的將軍責難碩果僅存的大將,可死了兒子的人,絕對不會忍氣吞聲。
驪山並沒有糾結太長時間,他就做出了決定。漢軍的兵力優勢很大,夏軍稍有遲疑,就有可能全軍覆沒。
夏風和夏雪已逃,驪林業已戰死。夏雨亦是離死不遠,唯有驪山還有一線生機。
驪山心想,救夏雨九死一生,還沒有把握。立即撤退雖會與夏雨的父親為敵,可雙方本來就不對付,即便是拿命示好,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倒不如干脆走了,屆時就算是多了一個敵人,生機也是五五之數。
驪山權衡利弊,終於拿定了主意。他不再理會夏雨的生死,趕在漢軍合圍之前,下達了全軍撤退的命令。
夏雨一直堅信有援軍,才堅持戰鬥。
可是驪山在危急關頭吹響了全軍撤退的號角,直接摧毀了夏雨的鬥志。
心灰意冷的夏雨不願成為死掉的棄子,乾脆說道:“弟兄們,夏皇無道,任用賊子驪山。如今我等生機早已斷絕,不如降了!”
夏雨部的殘軍一聽,紛紛炸鍋了。他們之所以堅持戰鬥,是因為相信有援軍。如今得知援軍沒了,當然也就喪失了繼續拼命的信心。
雖說投降丟面子,可是與丟命相比,面子丟了還有機會找回,命丟了那就徹底的涼涼了。
夏雨主動放棄抵抗,白起等人也不好意思咄咄逼人,一致暫緩進攻,等待著劉正的決斷。
劉正大聲說道:“準!”
夏雨這一降,其他零零散散的夏軍殘部總算是擺脫了恐懼,找到了依靠。大家覺得轉投漢軍依舊會有前途,於是就紛紛響應。
待到戰鬥結束的時候,夏雨收攏夏軍殘部六百萬,加上驪林和夏風損失的三百萬,以及其他各部的損失,僅有不足五十萬的夏軍逃出生天。
夏軍大將驪山、夏雪和夏風倒是全身而退,可是他們的兵卻沒有了。
漢軍恢復鎮東關,劉正並沒有增加編制的打算,而是給十大將軍的隊伍進行擴編,由之前的兩百萬兵力提升至三百萬。
夏軍降卒經過整頓之後,分散劃撥進入十大將軍的隊伍。
至於夏雨等人的安置問題,劉正給出了兩個方案:其一就是進入十大將軍的隊伍擔任副職。雖說沒有多大的實權,卻有著足夠的地位和待遇;其二就是進入鎮東書院教書,待遇方面參照十大將軍的基礎待遇進行配置,若是教出獨擋一面的學生,還可以額外享受終身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