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剛見劉正對宋凝霜的狀態束手無策,於是就建議說:“漢皇尊者,既然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不如去鎮東書院尋找答案。”
劉正點了點頭,讓宋剛負責漢國日常政務,然後帶著宋凝霜前往鎮東書院。
龍漢倒是已經習慣了為人師表的角色,面對打算入學的劉正和宋凝霜,簡單的考核一番之後,就把兩人編入了提高班,與白落等人一起上課。
龍漢並沒有向學生介紹兩人,而是一如既往的說道:“同學們,今天咱們來學習大道總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萬物之始;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英語問道:“老師,您說的這些太深奧了,能不能詳細的解析一下呀?”
龍漢鄭重其事的說道:“大家稍安勿躁,且聽我慢慢道來:道這東西,怎麼說呢,從別人口中說出來的道理,聽起來是那麼回事,給人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實則大錯特錯,根本就是誤入歧途。真正的道,無法出人之口,也入不得人之耳。簡而言之,就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唯有心領神會,才可以悟出自己的道。”
宋凝霜福至心靈,突然舉手問道:“老師,我可以接著替您解說一下嗎?”
龍漢點了點頭,笑容滿面的說道:“既然宋凝霜同學有所悟,那便暢所欲言。”
宋凝霜立即進入狀態,滔滔不絕的說道:“世間萬物,本來無名。然而第一個人給其命名之後,後人便遵而從之,或狀其形,或全其貌;或容其意,或命其心,是以該物便有了名字。然而這種名字,或多或少有失偏頗。若水,遇熱升騰則為汽;遇冷凝固則為冰。此中緣由,皆因重一態而以偏概全。故而世人對物的命名,並非物的本質。也就是可以說出來的名字,只是物的其中之一,既對,也是不對。所以說物的本質不可說,可以說出來的註定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宋凝霜的話,讓眾人明白了一個道理,世間萬物的名字,其實只是某種東西的其中一個狀態。比如樹根、樹幹、樹枝、樹葉等等,每一個名字都很特別,可是從這個情況看,都只是樹的某一個方面。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
龍漢見宋凝霜開了個好頭,乾脆讓同學們自行解析對道的基本領悟。
英雨說道:“天地有道,萬物承其序,感其德;受其恩,潤其澤。雖有心致謝,卻難覓其主。道立萬物生,無處不在,卻又沒有絲毫的存在感。是以問道者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故而便有人按照自己的理解,開始便宜行事。”
龍漢點了點頭,示意驪姬接著往下說。
驪姬說道:“賢人立規,聖人定矩。於是乎天地萬物便有了名字,有了名字之後,就會配屬生死輪迴,陰陽兩面,上下之別,左右之分,前後之屬,大小之狀。後人學而時習之,便以其為道。有道而得秩序,便以有名為萬物之母。名雖狀其一,卻可管中窺豹,故而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就是悟道者所說的一法通而百法皆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大抵如是。”
驪姬對名的認知,的確讓眾人眼前一亮。
龍漢見眾人學習熱情高漲,乾脆把課堂收官的內容交給劉正。
劉正說道:“世人對道的探索,皆因自身的侷限性,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故而心中之道,皆為一片混沌。恰是這種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狀態,便成了開啟大道的鑰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世人對道的印象模糊不清,才會對別人的道感興趣。三人行,其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以聖人掌管百姓教化之法,引導百姓向道,一家之言,以安天下,故成其大。理大為道,道大可爭天下。故而世間之道,皆因人心思變。因人心思變而起爭伐,便是人之爭,進而萬物爭先,再就是教化之爭,如此種種,便是大道爭鋒。總而言之,大道爭鋒,歸根結底是人心的較量。”
龍漢見狀,便順著劉正的話接著總結說:“凡聖人出,必有大道流傳於天下。久而久之,便成就了大道三千,小道不計其數。諸道皆可達其巔峰,超凡入聖。故而大毅力者尋大道而入,急功近利者覓小道以圖走捷徑。小道雖說速度快,可通行能力差,竟爭對手弱,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沒有競爭對手。在這種情況下,有如人生開了掛,根本就沒有障礙可言。”
白落問道:“老師,修道之途一路暢通無阻,難道不好嗎?”
龍漢嘆道:“有道是便宜無好貨。大道之爭,關鍵就在於一個爭字。大家試想一下,小道無人競爭,其價值必定有限,雖可超凡入聖,可是卻沒有足夠的追隨者。也就是說道能否成其大,並非由蒼天決定,而是由人來決定。嚮往的人越多,道的級別就越高。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那就是追隨者眾為大道;追隨者寡為小道。”
宋鐵問道:“老師,天下間成其大道者,必定鳳毛麟角。很多人即便是心嚮往之,也註定會竹籃打水一場空。故而有人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話又作何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