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軍堅持抗爭,哪怕是退出青蓮居,也要戰鬥到底。李青蓮雖說忠君,卻不迂腐,帶著10萬賓客與劉正同行。
長安掌控者見李青蓮居然脫離了掌控,頓時就覺得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天子一怒,伏屍百萬,血流成河。
長安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對青蓮居的賓客展開屠殺。
李青蓮從一名將軍劍下搶走一名賓客,卻發現對手異常的熟悉。他憤怒的質問道:“當初就是這群賓客,把你從死人堆裡拖出來,帶回了長安城,才有了你的今天。你如今卻恩將仇報,你為何如此狼心狗肺呢?”
那將軍放下鐵面,冷冷地說道:“君命不可違,替國誅賊,長安軍義不容辭。”
昔日並肩戰鬥的同伴,如今卻在青蓮居外面的街道上,捨生忘死的拼殺。
李青蓮嘆道:“仰天大笑出門去,從此便是蓬蒿人。俠客夢碎,唯有浪跡天涯。”
10萬賓客損失過半,退過灞橋之時,僅有一萬出頭。
李青蓮望著被鮮血染紅的灞水,忍不住的問道:“城主,我是不是不適合擔當守護蒼生的大因果?”
劉正說道:“俠客也有夢,事了該當拂衣去,不給掌控者添麻煩。咱們守護的是百姓,只要百姓不忘卻咱們的大義,這份付出就是值得的。”
輾轉過了陳倉,追兵就止步了。前方卻有雪山大軍當道安營紮寨。
雪山掌控者親自出陣,勸說李青蓮遊學雪山。
李青蓮嘆道:“身是長安人,死亦長安魂;若投雪山去,無顏顧國門。”
雪山掌控者見狀,只得放棄勸說,命令大軍讓開通道,放龍軍眾人和青蓮居倖存賓客離開。
雪山掌控者的舉動,令一部分青蓮居賓客開始了自我懷疑。有人甚至認為雪山軍的選擇也有可取之處,從而對青蓮居的理念有了不認同的想法。
更有極端的賓客認為自己錯了,居然橫劍自刎以謝天下。長安軍萬箭齊發沒有做到的事情,卻被雪山掌控者的假仁假義輕描淡寫的做到了。
雪山軍不費一兵一卒,就讓一千多青蓮居賓客自盡身亡。有極端者甚至唾罵李青蓮,要求他自盡謝罪。
李青蓮平靜的拒絕說:“我的家在長安,我的親人亦在長安,我的靈魂只屬於長安。因此,長安即正義,雪山皆邪惡。棄長安而慕雪山者,皆是誤入歧途。”
就這樣的一番話,又有千餘賓客選擇了離開。
康麗看著分道揚鑣的賓客隊伍,忍不住問道:“城主,不是說青蓮居賓客均是義氣相投之輩嗎?”
劉正嘆道:“眾賓客因義氣而聚,亦會因失義而散。曾經他們堅守長安即正義的立場,醉臥沙場也是豪情。如今卻換位思考,站在雪山軍的立場上琢磨曾經的行為,產生自我懷疑也是必然的。”
青蓮居賓客的離開,並沒有影響龍軍的行程。
前方便是陽關了,李青蓮找到了劉正,欲言又止。
劉正笑道:“青蓮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到陽關之後,咱們也該分道揚鑣了。”
李青蓮卻道:“我欲尋找白玉京,又放不下身邊這些不離不棄的賓客。特別是作為統領的公孫大娘,一曲劍舞驚四座,深得我心。然而白玉京虛無縹緲,我此行也是前途未卜。攜眾賓客而行,似乎多有不變。我意青蓮居既倒,眾賓客亦無歸宿。今有龍軍秉持大義而行走於四海八荒,希望他們可以助城主一臂之力。”
李青蓮的話,恰好被公孫大娘聽見了。她不同意李青蓮獨行,堅持要求隨行。
李青蓮拒絕說:“公孫劍舞乃是天下絕唱,豈可因我一人而沉淪。”
公孫大娘怒道:“空有劍舞遺世,卻無好詩為題,豈不悲哀?君既去意已決,當再舞一回以為贈別之禮。”
公孫大娘說完,淨手,焚香,更衣,拭劍一氣呵成。頃刻間,舞袖起,劍吟連綿不絕。
李青蓮觀得劍舞,研墨提筆道:“我有一友,覓得劍舞詩,今借花獻佛,以為公孫劍舞點贊。”
筆動,出口成章,詩稱: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