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邊將如何名正言順的向中樞爭取軍需,需要極強的政治手腕。
秦泰針對劉正,其實就是想營造出洛水蛟實力強大的假象。然後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索要軍需物資,擴充軍隊數量了。
很多著名的統帥,為了獲取中樞的絕對支援,通常都會犧牲一部分心腹愛將。
邊將與中樞的博弈,其實是拿命換錢。
秦泰只不過是太著急了,又選錯了犧牲的物件,這才引發了滅頂之災。
劉正很清楚邊將的心思,這才有了讓白桐領兵的決定。
白家有錢,白桐帶兵就是為了軍功封侯。
秦泰沒有什麼錢,即便是積功封了侯,單靠俸祿和賞賜,也撐不住侯府的架子。
對於秦泰戰隊來說,戰爭的目標不是軍功,而是爭取戰利品。城池關隘的歸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收益。
軍隊獲益最多的打法,就是進行拉鋸戰。繳獲才是關鍵,還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更為主要的,是可以向後方索要更多的軍需物資。
隨心陣營地域廣大,兵力配置的輕重緩急,得看前線的戰況來定。秦泰想要更多,就得營造隘口爭奪戰異常慘烈的場景。有什麼比一支戰隊全軍覆沒更有說服力呢?
戰鬥任務越重,秦泰的重要性才能凸顯出來。或許這就是以戰隊為基礎編制大軍的侷限性。
由於戰隊的特殊性,各部之間的同袍之誼被徹底的壓制。秦泰出工不出力,還想踏著星武戰隊的屍骸往上爬。
劉正也沒有想要,秦泰居然膽大包天到誤了軍機。
怪不得有人會說,援軍到不到,那是人家的問題。隘口陣地要是丟了,那就是星武戰隊的責任。
好在劉正擋住了洛水蛟,才有機會處置秦泰。想必這就是戰爭的潛規則——活人才有資格談公平。
白桐無奈,只得以秦泰誤軍的罪名處置了整個秦泰戰隊。只是他不能理解劉正的決定。
“白將軍,為將者有私心,倒也無可厚非!然而秦泰的行為,往小了說是踩著同袍的屍骸向上爬;往大了說就是在摧毀隨心鐵騎的根基。”劉正說道。
戰隊想要獲得資源,就得升星;想要升星,就得掙到足夠多的戰功。輕而易舉的獲勝,戰功肯定不多。若是丟失了隘口陣地,就會讓指揮部斷定敵人很強大。然後再出擊,功勞就是成倍的增加。
秦泰幫星武戰隊守住了隘口,能夠分潤的戰功不足三成;若是等到隘口失守之後再出面奪回,可就是十成軍功了。
這樣的利益驅使,秦泰當然會動心。
劉正追究秦泰的責任,就是不想其他將領有樣學樣。畢竟坐視同袍全軍覆沒,後果無法預料。每一個戰隊的背後,都會有特定的支援勢力。傷一個戰隊的心,就會傷害一方勢力的忠心。
白桐總算是明白了慈不掌兵的奧義。
原來戰場上最可怕的不是強敵,而是心懷鬼胎的豬隊友。
面對豬隊友,不用不行,用狠了也不行,用得不好不壞更不行。反正怎麼用都是錯。
白桐處置完秦泰之後,向所有左路軍部屬下達了向隘口集結的命令。
惡人陣營的將軍馬剛,本想集結部隊爭奪隘口,卻聽到英雄陣營的大軍有異動。他怕受到圍攻,立即命令大軍撤退,把隘口周邊的大片區域讓出。
隨心鐵騎趁機走出隘口,各營按照計劃進駐。白桐帶著主力,直奔星辰湖。
星辰湖邊上,馬剛的人已經全部撤走,留下了空蕩馬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