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民帶著楊三寶和上官清離開了興漢山莊,打算到冀州鉅鹿的寧晉開啟新的征程,劉正決定暗中跟隨觀察,找到依法治國的根據。
此刻的冀州人口已經超過了千萬。即便是寧晉,人口規模也達到了二十萬。劉正看著一望無際的良田,忍不住回想起討伐黃巾軍大起義的那個年代。
當年那座連兩萬人都養不活的寧晉,如今卻要承擔著養活十倍人口的使命。這就讓那個從北山大學畢業的縣令梅知節焦頭爛額了。
冀州大旱,寧晉是重災區。特別是新米糧安全標準的施行,寧晉的庫存陳糧都處於封存待銷燬。災難降臨,啟封陳糧有違律法。倘若堅守律法,二十萬百姓的生計就成了大問題。
糧食安全無小事,作為北山大學的畢業生,當然知道口子一旦開啟就無法合攏了。只是寧晉糧價飛漲,不啟封庫存陳糧,就沒有辦法平抑物價。
梅知節倒是想過從周邊郡縣調糧救急。然後冀州大旱赤地千里,家家都沒有餘糧。糧食安全新標準透過得不是時候,庫存未清,新糧未進。
人道是:福不雙降,禍不單行!在新舊交替的節骨眼上出現了千載難逢的大旱。緊接著就是蝗災肆虐,冀州新糧減產八成。
寧晉縣內,梅知節召集兩大糧商開會。
興漢集團的主事劉巴親臨,糜氏集團的掌櫃糜芳也到了。
“兩位大人,寧晉糧荒如何解決,還請拿出一個章程?”梅知節問道。他把姿態放得很低。問題來得太突然了,嚴重的影響了兩大集團的整體佈局。
冀州大旱,百姓出於恐慌瘋狂搶購糧食。寧晉的糧食激增數百倍之多。特別是那些經歷過黃巾軍大起義的人,搶購糧食的態度十分堅決。
原本一年的銷量,短短的數日就清空了存量。冀州新糧減產,兩大糧食集團也來不及補充符合新標準的糧源。
沒有糧源,寧晉糧商就面臨著無糧可賣的窘境。擺在兩大集團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麼限售,要麼提價。
糧食漲價危害太大,限售更是雪上加霜。手快有,手慢無。那些慢了一步的人家中無糧,不可避免的就要衝撞糧商。有錢買不到糧食讓百姓倍受委屈。
寧晉的糧商無力應對,只得向高層請示。事關重大,劉巴和糜芳只能親自出面。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糧源,人心惶惶。
“梅縣令,我認為應該立即停止陳糧銷燬,啟封庫存用於救市!至於新糧食安全標準,暫緩執行!這是目前唯一的可行性辦法了。”糜芳說道。他知道寧晉急需糧源,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萬萬不可,新糧食安全標準已經公告施行。糧商繼續販賣不符合新標準的陳糧,不僅違反了律法,還忽視了百姓的健康!”劉巴面紅耳赤的反對說:“興漢集團和糜氏集團作為糧食行業的龍頭,一旦帶頭販不合格的糧食,糧食安全新標準就會變成一紙空文,後果不堪設想!”
劉正隱藏在寧晉縣衙會議室的某個角落,看著言之鑿鑿的三人。時窮節乃現,寧晉的困境,考驗的是縣令梅知節的擔當。
缺糧問題就擺在梅知節的面前了。糧源的變更牽一髮而動全身。冀州新糧減產八成,對糧食安全新標準來說是猶為致命的一擊。興漢集團和糜氏集團作為糧商的龍頭,無論是提價還是限售,都會造成信譽缺失,同時釀成信任危機。
兩大集團的存在,事關數千萬人的生計,每一項重大的決策都必須要慎之又慎。寧晉的問題,劉巴和糜芳也不敢輕舉妄動。百姓的恐慌搶購,已經讓庫存告急。沒有糧源,大廈將傾。
梅知節很難做。知法犯法,作為梅園政務體系中的一員,倘若公然破壞糧食安全新標準,於未來的前途極其不利。固守律法倒是容易得多,寧晉百姓就得面臨無糧可買的局面,後果更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