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欽抵達上艾的時候,高利和成驍也帶著一大隊受訓人員趕到了受訓區。
焦柳代表著興漢王劉正,把那些準備參加受訓的人迎進了培訓機構,並且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和招待酒會。
文欽、高利和成驍則在上艾軍營中受到了劉正的接見。
龐統代表興漢軍總參謀部,對於三位優秀的青年授予了校尉軍街,統兵許可權為一萬人。
劉正親自出面,在中軍大帳中為三人授銜。
緊接著,文欽作為代表,當著全軍將士的面發表了講話,也做出了相應的承諾。
很多興漢軍中的老將,對於文欽等人的出現都很感動。
興漢國人才濟濟,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如今更是後繼有人,這就是興漢軍強盛的源頭。
興漢軍後繼有人,第二代領軍人物已經成長起來了,作為老當益壯的前輩,趙雲、陳到等人,還能為興漢軍奮鬥三十年。
劉正再也不用擔心人才斷層了,有了十幾年的積累,興漢軍的人才培養機制已經完全成熟了。
獻金侯、政略侯和軍功侯之間的比例也達到了最優級的黃金比例狀態。
總的來說是軍功侯佔了四成,獻金侯佔了三成半,剩下的兩成半則是政略侯。
不過從影響力方面來說,在邊境一帶,軍功侯地位最高;在發達地區,獻金侯地位最高;在欠發達地區,政略侯才是最珍貴的。
當然了,能夠封侯的都不是一般人,所謂的地位高低,並沒有嚴格的三六九等劃分。只不過是不同地區的百姓,對於興漢國各項政策的依賴程度不同而已。
邊境上軍人擁有相對多的話語權,發達地區偏重於商人的意見,至於那些欠發達的地區,每一位政略侯都是興漢軍的寶貝。
劉正對於目前的發展模式,也拿不出更好的辦法來。
好在稅收政策的一刀切,倒也不用擔心什麼天高皇帝遠的惡性事件,會壞了興漢國的商業政策。
別的東西都可以好說好商量,只不過稅收政策和土地政策,根本就沒有商量的餘地。
梅園的有些人總是拿悲天憫人說事,總是隔三差五的想要給一些特殊的地方免稅,不過都讓劉正給拒絕了。
稅收政策和土地政策都是興漢國的政策紅線。
畢竟制定政策的是人,是人就會有私心。今日有人可以更改稅收的標準,明日就有人肆無忌憚的摧毀稅收法律。
一旦法治變成了因人而異,那些擁有了絕對話語權的人,會不會改變立場,轉而以權謀私呢?
劉正只想把稅收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兩大標準深入人心,要是經過這樣的努力,百姓們還是無法守住自己的權利的話,那也就不值得同情了。
畢竟總指望別人去付出,從而心安理得的享受別人爭取得來的成果,這樣麻木不仁的百姓,終究會付出代價的。
劉正不可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想留下一個不可動搖的標準。
稅收政策的一刀切,不給任何人操縱稅收的權利,不僅可以確保興漢軍的軍費來源,還可以透過商人的那張嘴,把這些政策傳遍天地。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商人賺到的錢,透過獻金侯的辦法收歸國庫,再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是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
三侯政策是興漢國調節各方矛盾的有效手段,劉正已經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根本性政策的規劃上面。
紀效新綱作為最核心的部分,如今已經加上了一稅原則和土地國有。
一稅原則是為了保護和規範商人,至於商人想要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就得按照標準獻金,這也算是為興漢國做貢獻。
至於土地國有,就是為了打擊世家的土地兼併。
世家有機會操縱土地的前提是土地私有,然後再透過天災人禍,巧取豪奪的辦法從百姓手中巧奪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