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心裡很清楚,烏桓人融入興漢國百姓,這是大勢所趨。
然而誰作為主導者,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烏桓人想要充當主導者,他們採取的融合方式就是燒殺搶掠。
在融合的過程中,帶給雙方百姓的全部都是痛苦和仇恨。
前些年的經驗證明,烏桓人一旦成了融合的主導者,雙方的仇恨只會越來越深。
烏桓人所謂的融合,是奴役式的不平等侵犯。
漢室百姓一旦忍無可忍,就會展開血腥的反擊。
這就是白馬王公孫瓚對待烏桓人的政策——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天下百姓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
一旦殺戮超過了一個極限,就會引發更多不可知的危機。
主導百姓融合的重任,至少在目前看來,烏桓突騎是沒有能力擔當的。
興漢軍的融合,是以教育和經濟為先鋒,共同發展為目的的方式進行的。
無論是漢人百姓,還是烏桓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套法律的管理之下。
有錢大家賺,都能吃上肉。
同時推廣教育並擴大交流,讓漢室的禮義廉恥思想深入人心。
共同的遵守一樣的道德標準,堅持相同的做人原則。
以友誼和奮鬥作為基礎,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
這樣一來,烏桓人也學會了漢人的處世原則,整個遼東屬國就太平了。
劉正看著帳中的文臣武將,決定對蹋頓和烏桓突騎,進行戰略決戰。
一漢頂五胡,只是從精神層面擊垮烏桓人的反抗意志。
圍殲十萬烏桓突騎,才是真正的打斷烏桓人的脊樑骨。
想到這裡,劉正終於有了決定。
劉正說:“徐榮,一事不煩二主。”
這對烏桓主力的戰鬥,還是由你來指揮。
十萬烏桓突騎,這是解決遼東屬國問題的最大障礙。
能消滅就不要活捉,畢竟搶掠成性的烏桓人,放到哪裡都是禍害。
徐榮說:“王爺,烏桓突騎屯駐險瀆西北方向,與昌黎城中的烏桓人,成了犄角之勢。”
想要解決烏桓突騎,還真是不容易呀。
關鍵是得分兵出擊,以烏桓突騎的機動能力,興漢軍有些吃虧呀。
想要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優先攻打昌黎城。
然而昌黎城外的十萬烏桓突騎,又會威脅到攻城部隊的安全。
具體應該如何謀劃,還真沒有萬全之策。
我決定:
扶黎軍配合槍騎軍,牽制昌黎城的樓班和烏桓人的守城隊伍。
白馬軍和神威軍,主持攻打烏桓突騎大營。
劉正聽了之後,點了點頭說:“好,就這麼辦。我帶著親衛隊與神威軍一起行動。”
趙雲早就已經準備好了,收到將令之後立即出發,到烏桓突騎大營的對面安營紮寨。
劉正和馬超以及龐統,帶著兩萬神威軍,在趙雲出發之後,又過了一個時辰,才離開了義縣大營,朝著既定的目標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