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他對後世的治國之道真的是好奇得不得了!
只聽見顧峰沒有任何猶豫地說道:“後世的為國之道,是政在先。”
因為清楚朱元璋對此肯定十分不解,於是顧峰解釋道:“因為,如果作為管理者,不先計劃國策,那麼如何讓百姓吃得飽,活得安心?”
朱元璋聞言心理咯噔一下。
他皺了皺眉,認為顧峰雖然說得有道理。
但是,他還是有點不明白。
朱元璋耐著心思繼續往下聽。
只是,顧峰竟然問了他一個毫不相關的問題。
“在你治理之下的大明農戶一家,一畝地可產多少糧食?”
朱元璋毫不猶豫地說道:“南北因著位置不同,因此約莫估計是三石。”
這都是收成較好的年份所得出的。
明朝的一石,大約就是顧峰這個年代的一百一十四斤。
那麼三石也就是三百五十斤左右。
這不是平常的數值,而是已經是自隋唐到大明這期間,收成最好的時期。
因此,朱元璋說起這個數字,臉上多少有點自豪和得意。
顧峰笑搖了搖頭,說道“在後世,一畝地可產稻米千斤。”
朱元璋聞言驚訝得瞪大眼睛盯著顧峰。
那眼神之中,滿滿的都是震撼!
這有可能嗎?一畝地就這麼點地方,但是六百年後卻可以收成上千斤?
難道,是他們一粒米變成了三粒?
顧峰看著朱元璋的眼睛,開口說道:“在後世,南方的某些地方可以一年兩熟,甚至是一年三熟。”
“我們後世,產麥七百斤。”
“玉米七百斤到九百斤。”
“白薯一千五百斤。”
“那麼,就是分別有九石,甚至是十五石。”
朱元璋聽得瞪目結舌地站在那兒。
他完全不明白,為什麼只是過了六百年,但是這後世和他的明朝,為什麼變化居然如此之大?
那些什麼玉米和白薯又是什麼東西?
要知道,秦朝開始,每畝的收成最多也就是半石
就算到了宋朝,也只有一石甚至一石都沒有。
大明已經算是收成最好的朝代,一年產糧三石,就是大豐收之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