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民並沒有直接和劉萬程談具體任務,而是問他“南海的撞機事件,你聽說了吧?”
這個事件發生還沒有一年,劉萬程當然聽說過,就點了點頭。
周鐵民說“普通老百姓不明白裡面的內情,總是在抱怨國家軟弱,不敢和人家硬碰硬。我們內部人員卻明白,咱們沒有這個能力和人家硬碰硬啊!
當時就有軍事方面的領導提出來,要對咱們的飛行員,加強科技方面的教育,明白咱們和人家的差距,再處理這類問題的時候,要避免如此過激的行為。
老首長當時沒有表態。事後,他跟我們這些人談話的時候,說起這件事來。他說,不該責怪咱們的英雄!
為什麼呢?因為對方欺人太甚!
在這個事件發生之前不久,米國的偵察機到咱們東海這邊來抵近偵查,咱們也是派出了飛機進行驅離。
可是,東海離著他們的軍事基地太近,他們仗著飛機比我們先進,竟然派出倆架三代機,將我們派出的飛機鎖定,硬生生把我們迫降在了我們自己的機場上,然後揚長而去!
恥辱啊,這是每一個軍人的恥辱!這就無怪乎當南海再生事端的時候,我們的英雄無法忍受這種恥辱,和對方硬碰硬了!所以,老首長說,不能怪我們自己的英雄。要怪,只能怪我們自己的戰鬥機落後!”
說到這裡,周鐵民就沉默了。
劉萬程也沒有出聲,他的心裡也很鬱悶。誰都愛國,誰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可是,歷史的原因,讓我們與世界強國的距離落的太遠太遠。想趕上去,甚至超越人家,不是靠老百姓拿嘴說說就可以做到的。他因為工作原因,又在米國待過許久,是非常清楚自身與人家的差距有多大的。
這時候,周鐵民又說話了“老首長身體不行的時候,曾經多次說過一句話,國家拿不出能和敵人抗衡的三代機甚至是四代機來,他不想死,也怕死。因為,他死了都不放心!老首長還是走了,我們讓他死不瞑目!”
說到這裡,周鐵民眼角就有了淚水。可以看出來,他和那位老首長,應該是有著深厚的感情。
又過了許久,周鐵民擦了眼淚說“我們一直在努力,從航電技術、雷達技術到氣動技術、風洞實驗。我們的技術人員舍小家為大家,可以說到了捨生忘死的地步!
特別是有了你的晶片製造技術和智慧三維機床加工技術,我們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就現在我們掌握的技術來看,我們完全可以製造出與米國不相上下的四代機來,有些技術,我們甚至已經超越了對方。”
劉萬程就奇怪地看著周鐵民,既然我們有了製造技術,為什麼不去造呢,缺錢?
看劉萬程的神色,周鐵民就知道他在想什麼。不由苦笑一下說“可惜的是,我們自己造不了飛機的心臟,發動機。在發動機上,我們一直指望北方大國的供應。他們不供應給我們更高水平的發動機,我們就只能自己製造一些二代機,更高水平的飛機,我們只能進口他們的。
所以,我們雖然手裡掌握著更多先進的技術,也只能白白放著,只能讓老首長死不瞑目!”
飛機發動機,號稱航空製造工業塔頂的明珠,目前也只有幾個發達國家可以製造,這個劉萬程是知道的。
可是,我們到底為什麼無法制造,困難在什麼地方?他並不知道。
周鐵民和他說這些,絕對不是沒有目的的閒聊,一定是與即將交代給他的任務有關。
那麼,在這方面,他又能做什麼呢?
周鐵民還是不說讓他做什麼,卻拿出幾張紙和一支筆來,邊畫圖邊和他講解起了飛機發動機技術。
二戰之前的發動進,跟我們現在的汽車發動機原理相同,都是是活塞式的。但這種發動機有一個缺點,就是飛機的速度有一個極限。當飛機的速度接近音速的時候,螺旋槳的葉片就會耐不住與空氣摩擦的高溫而損壞。也就是說,活塞式的螺旋槳發動機,是無法突破音障的,只能做低速發動機。
於是,就有了一開始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已經與活塞式發動機完全不同了。它使用燃氣爆燃膨脹後,直接向後噴出做為動力,推動飛機飛行。
所以,以這個技術製造的飛機,叫噴氣式飛機。
1937年,世界上第一個渦輪噴氣發動機誕生。它是長桶狀的,由前部多排葉輪旋轉,將空氣壓縮排入中部燃燒室,與燃油混合後點燃,燃氣向後部噴出的同時,推動與前部多排葉輪同軸的渦輪旋轉,渦輪靠轉軸與前部的多排葉輪連線,從而形成周而復始的壓氣、燃爆、噴氣連續運轉,產生動力。
這就是最原始的噴氣式發動機。我們製造的的二代機和北方大國到他們型號的米格25,都是這種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