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程做事,歷來都是暗中醞釀,把握時機,一擊中的,損與蔫兒壞相結合的。
抓兩個採購人員的把柄,他也是偷偷醞釀了好長時間,想著法子地製造機會讓人家犯錯。
人家也不是傻子,知道劉勇和他不對付,早就防著他。他不處心積慮地製造各種假象誤導人家,人家也不會讓他逮著。
費半天勁,好容易計策成功,沒成想張年發跑出來橫『插』一槓子。
張年發在辦公室裡轉兩圈,然後說“犯了錯,懲罰不能沒有。這事兒你就別管了,我來處理。”
劉萬程就再沒有言語。
兩個採購員的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整個二分廠的營銷體質,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換湯不換『藥』。
落後的管理方式,也給了許多人貪腐的機會。
劉萬程心裡,有一整套現代的營銷策略,卻因為劉勇橫在中間,無法施行。
營銷科自科長以下,所有人想保住自己的所謂“肥差”,每年都要偷偷給劉勇送禮,平時也要經常請他吃飯。一旦表現出對他的不恭敬,他會動用各種辦法,抓對方的小『毛』病,然後積累成大『毛』病,最後把對方調離,下放到車間幹活。就像前段時間對付劉萬程一樣,如出一轍。
尋找別人的錯誤和缺點,然後加以利用,這是劉勇這類幹部的長項。就是劉萬程,有著二十多年的國企扯皮經驗,也得時刻提防著這類小人的暗算,不敢輕易得罪。
營銷科的人員,如果自身乾淨,僅僅靠著工資和獎金吃飯的話,上哪兒弄錢去賄賂劉勇?他們只能從經手的業務上往外摳公家的錢了。
而劉勇在齒輪製造工藝改革成功之後,打著為分廠閒置下來的加工能力尋找產品的名義,整日吃喝玩樂,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分廠指定結賬的飯館裡,他以各種名義簽字的賬單,就有一萬多!
九十年代的一萬多塊,是一筆相當驚人的財產!就是他弄了活來,產生的利潤,也不見得可以彌補這個虧空!
這就是為什麼當時國企產品價格不低,卻沒有利潤都原因,都扔在飯桌上了!
換掉劉勇,是當務之急。可是,一個分廠書記,卻不是劉萬程想換就能換的,張年發也不行啊。
據說,劉勇在上面有根,到底哪是他的根,張年發不說,估計他知道。知道不敢動,足以說明,這個根夠粗大了。
產品試製成功並轉入正式生產,劉萬程就有時間了。像他這種講究嗔呲必報的小人,有了閒工夫,別人就該倒黴了。
你們不是在老子沒成功的時候,一個個上竄下蹦,唯恐天下不『亂』嗎?這會兒怎麼不蹦躂了,老實了?老實了也不行,晚了!
很快,新的幹部考核體制就下發執行了。劉萬程用幹部,再不像張年發一樣,憑模糊的個人表現和個人的印象,而是讓資料說話,各種資料綜合起來的得分,叫執行力。
執行力不達標,就說明你對分廠的命令不重視,說明你的能力不夠。
按理說,資料是科學的,應該是公平的,不存在報復誰的問題吧?你想多了。
新的管理方式誰也沒見識過,資料都是在你做過之後,從你做的結果中統計出來的。你做的時候不注意,做完了,資料出來,加到一起,積少成多,在這個時候,才能表現出你到底做的如何,恰恰可以反應你的態度。
對劉萬程有看法,陽奉陰違,做事不積極,當時感覺不到什麼,統計的時候,才會知道自己比別人得分少。
如此繁多的資料,只要每項少得那麼0.5分,疊加起來,就是不小的差距。
劉萬程就打著這個“科學”的名義,把一車間和三車間的主任都給換下來。我不針對任何人,你們得分低嘛,這個沒有辦法。
實際上,他是利用了對方不熟悉精細化管理這個概念,觀念轉不過來的漏洞,打壓那些跟隨劉勇,不配合他的幹部,還讓對方無法分辯。
在這上面,他的“蔫兒壞”可以發揮到極致,不動聲『色』當中,就把劉勇的小團體給拆了。
劉勇看著劉萬程一步步開始了對他的報復,卻毫無辦法。他更不懂什麼叫資料說話,什麼叫精細化管理。
他只知道,劉萬程玩的太高明瞭,還有這樣玩的,被他玩死愣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從此,他變得小心謹慎起來,開始處處防禦,再不敢主動進攻,甚至開始逐漸向劉萬程靠攏,主動討好劉萬程了。
技不如人就得認輸,劉勇這種幹部,這一套玩的很順,不會幹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傻事,面子值幾個錢啊?
可他並沒有意識到,他擋著劉萬程發財的路,劉萬程不會因為他的認輸和主動示好服軟而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