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天,上清宮。
外面磁光交匝,萬千匯聚,繼而碰撞後,炸開煙花般的絢爛,又像是雨後的虹彩,全部撲在垂地的琉璃大窗上,恍惚間,彷彿大窗上精雕細琢的仙人聽雨圖變成真的一樣。那是空山新雨,松柏染青,梧桐葉上瀰漫著水光,仙人翩然,不計春秋。
大殿裡,垂地大窗,看上去不多,可由於蘊含時空之妙,折射裡,看上去萬萬千千,千千萬萬,不計其數,看不到盡頭。每一個大窗上,都有一副畫面,前面的仙人聽雨圖,明月照天圖,烏船釣雪圖,聖人講道圖,等等等等,千姿百態。
在這一刻,因為坐鎮於大殿中的主人心情激盪的原因,磁光在外面炸開,其一剎那的光明,比億萬雷霆突然出現在黑夜裡還要盛大,整個殿中,頓時一片霜白,齊齊地湧上無當聖母的眉宇。
這位上清宮的主事人坐在雲榻上,面如少女,形容端且嚴,背後靈雲幽幽,隱有一劍,上書誅仙,鋒芒破天,但含而不露,在周身三尺內,呼嘯有音。左右兩個侍女,俱是宮裙罩身,一人帶青章囊,手持一錦囊,長一尺二寸,盛有一劍,劍身不可見,唯有劍柄露在外面,還有長長的劍穗;零一侍女著青衣,捧寶盤,盤中有小印,等等等等,寶光隱隱。
無當聖母美眸中激射出一道銳利無匹的劍光,往下一垂,無量的祥瑞匯聚過來,凝成寶珠之相,正照出西牛賀洲的景象。在那裡,畫卷徐徐展開,雷霆湧動裡,彷彿有一道又一道似人的大筋般的無形之力湧出,勾勒上下,只是甫一出現,就被西牛賀洲中前所未有的本源之力壓平,融入到其中。
這下子,即使以無當聖母大羅金仙層次的眼力,都看不出其他,只能夠判斷,西牛賀洲的面積擴大了!
“擴大了啊。”
無當聖母美眸中無數的光彩流轉,匯聚成卦象,盯著這一幕的落定。很有意思的是,這人間界的界空融入到西牛賀洲中,並不在西牛賀洲的外圍或者其他,而是在內裡,在西牛賀洲的腹地!
“腹地,”
無當聖母嘴角勾了勾,玉顏上有著淡淡的笑容,這對於很多對西牛賀洲有著覬覦的巨無霸勢力是好事,可梵門恐怕不會太高興了。
“紀元!”
無當聖母不管其他,美眸中的光芒越來越盛,不管如何,人間界這一個界空融入到西牛賀洲後,上清宮終於在西牛賀洲這個紀元中心有了一點能夠光明正大使用的“錨”和“引子”,即使這個“錨”和“引子”現在小的可憐,但這是一個真正涉足紀元的美妙的開始,不是嘛?
無當聖母笑了笑,用手一點,發出一道光芒,傳遞給上清宮的一位上境存在。她作為上清宮的主事人自然不會在剛開始就出手,而且上清宮作為繼承了當年三教之一截教的道統的巨無霸勢力門中的金仙也不是隻有一兩個。
叮咚,
少頃,只聽一聲清脆的鳴音,上清宮外,不知何時,浮現出一輪霜月,再然後,霜月下墜,凝成一抹劍光,撕裂時空,向西牛賀洲上去。
叮咚,叮咚,
霜月掛劍,鳴聲清越,出現在西牛賀洲上,展現出劍道的無上鋒銳!
叮咚,叮咚,叮咚,
劍嘯,鳴音,霜雪,不同於梵門的檀金寶色,不同於李元豐天妖氣的兇戾霸道,不同於天庭的正統統治,不同於五莊觀的厚重自然,這是來自於封神之後上清宮誅仙四劍的鋒芒!
天界,東南方向。
往前走,滿是松音入耳,颯颯的松色橫斜在地面上,恍若一隻只翩翩起舞的大鶴,從頭到尾都瀰漫著靈動。再往前,松音更響,出現連綿不斷的丘陵,不高大,可起起伏伏,盡是松林竹海。待到了盡頭,驀然間,天穹一亮,眼前垂下不計其數的吊環。
是的,就是吊環,大大小小的,驚虹纏繞其上,鐫刻成不同的花紋,五顏六色,瀰漫著不同的光彩。
吊環的盡頭,則是伏天觀。
當年在封神之戰中,截教大敗,勉強保持住道統。可當封神之後,玄門大盛,百家爭鳴。從那個時候,從截教上發展起來的各種宗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並開枝散葉,由弱到強。
發展到西遊前的時候,真按照淵源來講,和截教有關的宗門的勢力還要超過以闡教和人教為源頭髮展出來的各大宗門。
伏天觀就是這樣的宗門,其源頭起自於當年三教之一的截教,可經過很多紀元,早已經走出自己的路子,門內也有金仙層次的大人物坐鎮。這樣的勢力,只能說和現在截教道統的傳承者上清宮有不小的淵源,可宗門自有理念,絕不是什麼上宗下宗的關係。
在此時,有水色自上面來,落在伸入懸閣的一截樹枝上,霜彩躍上,雲氣如卷,照出伏天觀的巨頭之一的清德扶真金仙,他頭梳雙抓髻,面容俊秀,嘴唇很薄,人看著消瘦,目光炯然有神,盯著西牛賀洲。
伏天觀起於截教,卻又自成一家,繼往開來,自然不會繼承截教的所有,而人間界的佈局在很大程度上是三教落子,各有發展。正是這樣,伏天觀在人間界界空融入西牛賀洲的過程中,也有一點“錨”和“引子”,但要比上清宮這樣直接繼承截教的要差上許多。
“來人。”
伏天觀的巨頭之一清德扶真金仙也有自己的辦法,他想了想,手中玉如意一點,明彩如蓮花盛開,團團向下。
叮咚,
時間不大,就見連綿的蓮花葉上,浮現出肉眼可見的暈輪,一隻避水金睛獸踏著花色而來,背上馱著一位威猛雄壯的男子,頂門上妖雲一片,卻不見暴戾混亂,而是清清亮亮,不染凡塵,看上去是得了真傳。
來人自然是自西遊劫數中脫劫而去,早已尋回自我,突破為境界高深的妖仙的牛魔王,他來到跟前,下了避水金睛獸,然後上前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