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海外預冷,北美公映首日票房僅25萬美元!”
“《金陵十三釵》海外發行不順,昨日在北美、英國、西班牙、俄國四地大規模上映,海外首日票房僅32萬美元!”
“預料之外,情理之中——《金陵十三釵》北美慘遭滑鐵盧!”
“在內地廣受關注的張一謀最新大片《金陵十三釵》於2011年12月25日正式在北美上映。
但與國內的風光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這部被定為華國申報2012年奧斯卡的影片招致多家英文媒體的惡評,甚至稱得上是近年來華國電影在米國所得到的最惡劣評論。”
“在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目前《十三釵》的專業好評率僅為30%,而以往參評奧斯卡的外語片,至少要好評率80%以上才有希望獲獎。”
“《好萊塢報導者》批評稱,在好萊塢只有最愚鈍的製片人才會在南景大屠殺這樣的災難中注入性的成份,但這卻成了《金陵十三釵》的核心元素。”
“《金陵十三釵》北美折戟,《火星救援》、《龍門飛甲》能否在海外電影市場殺出一片天?”
......
27號一大早,關於《金陵十三釵》在北美的境遇就傳回了國內。
作為內地僅有的兩個能夠殺進全球電影市場的導演,張一謀這次的滑鐵盧有點狠了,可謂是驚呆一地眼球。
首日25萬美元,而且媒體、電影人評價一塌糊塗,上座率也是低的令人髮指。
可以預見,這部電影的北美票房落點也就是五六十萬美元。
對國產電影來說,這是一個正常的數字。
但是對於張一謀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失敗。
就不提這些古裝大片了,20世紀之前,《我的父親母親》北美128萬美元。
《一個都不能少》北美60萬美元。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北美208萬美元。
《活著》北美233萬美元。
《秋菊打官司》北美189萬美元。
《大紅燈籠高高掛》260萬美元。
《菊豆》北美198萬美元。
縱觀這些上世紀的文藝片,《金陵十三釵》的資料絕對是不正常的。
“弄清楚了是什麼情況嗎,是有人對《金陵十三釵》下手了?”
在江城某電影院會客室,唐安抽空關注了一下《金陵十三釵》的遭遇,畢竟都是華語電影。
從媒體、影評人這些方面來看,《金陵十三釵》都快被噴成狗了。
但是在IMBD上,《金陵十三釵》的評分卻將近八分,已經是商業電影難得的高分了。
旁邊肖荷立馬彙報道,“董事長,已經查清楚了,是索尼出手了。”
“索尼?那難怪了。”
唐安點點頭,索尼旗下有索尼經典、哥倫比亞兩大電影公司,在好萊塢也是有數的巨頭,對付一部華語電影還不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也是張韋平這次找了一家英國發行商負責海外發行,碰到好萊塢巨頭就是找死。
肖荷繼續說道,“在月初的時候《金陵十三釵》就在北美多地點映過了,那時候放映廳座無虛席,到處都是一片好評。”
“就是這幾天,多家米國媒體把《金陵十三釵》宣傳成了政府投資的愛國主義主旋律電影,才會出現這麼大的反差。”
聽完肖荷的彙報,唐安才搞明白了。
《金陵十三釵》已經在日苯禁映了,索尼連帶著北美也不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