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正所謂“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取錯的外號”,在應天軍工廠,新制造的高射炮被眾人稱為“鳥炮”。至於你問這“鳥炮”和“鳥銃”有什麼關系?答案是有!肯定有!
鳥銃是在明代後期出現的,以細長著稱,號稱能打下天上飛的鳥禽的火銃,當然在腐敗、剋扣加劇之後,這玩意兒迅速淪為“只能打個鳥”,而這“鳥炮”顯然比“鳥銃”威力大的多,而且它的主要攻擊目標確實是能夠飛行的玩意,至於你說不可能用昂貴的飛艇當靶子,又不可能真放一群鳥鳥看見這邊火銃大炮的陣勢,早飛遠了),那用什麼來當靶子呢?風箏!沒錯,就是風箏!因此“鳥炮”又有了另外一個外號——風箏的冤家!
風箏是當前能夠飛行至於那根線?在意細節的都是傻瓜哦)的人造物中最便宜的一種,而且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造型多變!受彈面積、形狀和飛艇類似的大型風箏對於應天府的能工巧匠來說並不算什麼,至於你說飛艇似乎比風箏耐打?這不是個事兒,因為說實話防空火力威力溢位在二戰以前都是普遍現象,反正只要打中了就是給力的傷害,飛艇那布比風箏那紙還能結實多少?
至於火箭彈,那也是在以風箏為靶子持續測試、修正、加速研發中,至於這玩意的外號,那是比較樸實的煙花名稱“鑽天猴”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鳥炮”和“鑽天猴”的命中率逐漸出現了瓶頸,而射高倒是越來越喪心病狂了。從剛開始的不到二十丈,到後來的五十丈、八十丈,後來還有一百多丈的記錄,而這三百多米雖然放在後世不算什麼,但對於十七世紀穿越者製造的飛艇來說已經是足夠的威懾,從三百多米高的地方投彈已經沒有任何準頭可言,能否命中,能命中什麼已經完全看信仰。
然而這不夠,遠遠不夠!地面防空火力到底是被動、防禦型的,有空對空火力才是主動、進攻性的。於是乎錢理彥的飛行大隊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訓練,至於靶子,依然是風箏。
“根據統計資料和演武場上的觀察,火箭彈在空對空的攻擊中似乎比火銃有優勢……這倒是個有趣的發現。”毛雄輝自言自語,然後他得出了結論,“或許這個優勢其實在於‘質量利用率’上?”
沒錯,就是質量利用率,例如火銃這東西耗費了那麼多鐵,但真正參與攻擊的其實也就是那麼一點點火藥和彈頭,而火箭彈則相對來說參與攻擊的質量比例高的多,因此在空戰這種對質量限制很嚴格的條件下,優勢十分明顯。
“很好,很強大。”這是毛雄輝對“意外發現”的態度,不過僅僅稱贊一番,然後按部就班可不是他的風格,舉一反三,再進一步才是吳國公的奧義——“反正自從控制了臺灣的硫磺資源後,黑火藥的生産成本越來越低了,不如努把力,幹脆把康格裡夫火箭搗鼓出來?”
說起康格裡夫火箭這玩意,不得不說起舊時間線上印度莫臥兒帝國被奧朗則布搞天下大亂之後,英國趁亂入侵印度的戰役。當時一個印度軍閥,也就是邁索爾蘇丹狄波薩布tipu sahib 17511799 又稱鐵普蘇丹)自認為在火槍火炮方面無力和英國人對抗,於是投入大批資源發展火箭部隊,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經過改進的火箭威力和射程都大大增加,一些火箭的火藥筒已經改用鐵制,還出現了各種型號。大型火箭長度可達六十一厘米,內徑七點六二厘米,裝有六點一米長的竹製平衡導杆,射程可達二點四公裡以上。邁索爾蘇丹狄波薩布在一七九二年和一七九九年與英軍的戰鬥中發射大量火箭,使英軍傷亡慘重。
在耗費了巨大代價,徹底征服邁索爾城之後,英國人把“狗娘養的印度火箭”帶回了歐洲,將繳獲的火箭帶回國內。當時正值拿破侖戰爭時期,拿破侖試圖登陸英國本土,由於英國陸軍兵力不足,需要在海上消滅敵軍,所以急需能夠有效攻擊法國登陸船的武器。印度火箭引起了在武爾威治兵工廠ooich arsena)皇家實驗室工作的炮兵上校威廉康格裡夫的極大興趣,他認為火箭是對抗拿破侖最好的武器,於是立即著手對其進行改造。經過幾年的探索,康格裡夫於一八零五年採用新型火藥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重十四點五公斤,箭長一點零六米,直徑零點一米,並且裝了一根四點六米長的平衡杆,射程可達一千八百米,如果說這時候的康格裡夫火箭在射程上還略弱於“印度火箭”的極限的話,那後來經不斷改進,射程可達四千五百七十二米的時候,已經是完全反超了。康格裡夫火箭有各種型號,裝藥量從一磅到三百磅不等,開始時主要以尾焰燃燒殺傷敵人,後來又配備了爆破彈頭。康格裡夫火箭最初裝備給海軍,供海軍炮兵和陸戰隊從軍艦或專用的火箭舢板上發射,之後又裝備陸軍騎兵炮部隊,組成獨立的火箭炮連。從火箭的所屬部隊來看,可以發現這種武器多配給機動性較強的部隊,這是因為火箭相對於十九世紀初期的火炮具有射速快,射程遠,機動靈活等特點,也正是這種特點使康格裡夫火箭在新式火炮出現之前大出風頭,康格裡夫得意地稱其為“沒有炮身的火炮靈魂”。
“因此這玩意如果造出來了,又是一種上限極高的大殺器。”毛雄輝說著,又想起這玩意兒後來被黑爾裝上了旋轉翼,和當初光複軍使用的某些炮彈有類似之處,而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火箭彈一度對清軍的炮兵部隊有絕對的壓製作用……因此這玩意兒用於平推國內那些殘餘勢力也是很給力的存在,所以就這麼定了!
————分割線————
後世的有句諺語“南京有三大怪——老頭怕老太,鴨子賣得快,下雨趕禮拜”,而在新時間線上應天府,除了“鴨子賣得快”沒變外,其餘兩句成了“書生練武忙,天天悶雷湃”,前者說的自然是官府開的學堂包含了體育課,在老百姓看來就是逼著書生練武,而後者的“悶雷湃”說的是新武器試驗,那動靜,那火光,嚇死人的嘞。
當然實際上沒有人被嚇死,而且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從博洛死球,毛大帥和聖姑在應天府坐穩了之後,日子是一天比一天滋潤了,至於聽說南洋那邊打的激烈,紅毛人死的七七八八,又有什麼“域外天魔爪牙”鬧事,暹羅國都死球了的事情,應天府的百姓們倒是覺得上頭有人護著,一點也不擔心,而那些新武備試驗的壯觀場面,更是讓大夥覺得,域外天魔又怎樣,還不是有高人斬妖除魔?
看玄武湖、鐘山方向的武器測試,已經成了應天府市民的一種娛樂活動,而猜測“這玩意兒是做什麼的”則更有話題性和爭論性,當然也是“民科”重災區……
毛大帥和聖姑提倡“昊天之道”,一時間民間探尋“天地之理”的人大大增多,當然由於他們知識量不足,想象力過於豐富,走偏了路也屬於正常現象,而“武器測試”屬於最容易觀察到的“大事件”,因此各種解讀在茶館、酒肆裡橫行就不足為奇了。
譬如說當初打風箏的時候,就有人異想天開的弄了個玄幻的解釋,說這是在收集“破天之氣”,這“破天之氣”一但收集完成,釋放出去,只要是天上飛的都要往下掉啊,而到了各種各樣的火箭劃著弧線飛起又落下,越來越高、越來越遠的時候,各種奇葩的說法再次出現了。
“聽說了麼?這玩意叫‘大日極陽箭’,乃至陽之物,專克邪魔妖法!我看那什麼天方‘域外天魔’,一個照面就灰灰了!”
“等等,我咋看著這東西是特別大,勁特別足的火箭呢?看這動靜,怕是能打五裡地吧?”
“什麼五裡地?依我看,至少六裡地!”
“什麼六裡地?我看至少七裡地!”
“八裡地!”
“九裡地!”
“咳咳,你們不要在數字上太過較真,反正我看這毛大帥打‘域外天魔’肯定行,一撥子‘大日極陽箭’過去,什麼天魔地魔的全都灰灰了!”
“是啊是啊,聽到這響動,咱就放心,天塌下來有毛大帥扛著,更何況這天根本塌不下來呢。來,喝!”
正所謂“對症下藥”,戰爭迫近,民間可能出現不穩定情緒和流言的時候怎麼辦?當然是用新武器試驗的恐怖威力來讓老百姓知道“己方更牛逼,很可能贏”啦。至於什麼“擾民”、“嚇民”,那倒是不存在的事情,事實上如果應天軍工廠長時間不試驗新武器,倒是會造成一些不大不小的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