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在京都忙得腳打後腦勺,但他主要是精力,還是放在新華歌舞團的錄音棚。
製作一個優秀的音樂作品,需要作曲、編曲、歌手、樂手、錄音師、混音師等許多專業人員的通力合作。
雖然錄製的過程比較辛苦,好在他們倆和新華歌舞團合作過,雙方合作還算是默契。
帝國軍方對他也給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援,首先是新華歌舞團派出了最強的陣容,一個小型的交響樂團和合唱團隨時待命。
不僅如此,他們還派出了最專業的製作團隊,天天守在錄音棚,協助李東和老賀兩人進行音樂的錄製。
新華歌舞團的這些技術人員確實非常專業,他們絕對算得上這個行業最頂尖的水平,也讓李東和老賀大開眼界。
說實話,以前李東和李廣楠也就是錄製一些歌曲,和人家相比真要差上幾條街。
還好有老賀,因為他在浦江音樂學院,經常進行種規模的錄製,也就是他能應付這樣的局面。
若是換了李東和李廣楠,面對這麼大的場面,非得被嚇尿不可。
這種規模的錄製,對製作人員的要求非常高。
從設計錄製方案、佈線、選話筒、擺位置,然後到開工,再到前期錄完,最後到後期修完,整個一條線中間有很多可以打磨的細節
就比如專業的錄音師,絕不單單是能熟悉操作軟體,然後會“按3”就可以了。
專業的錄音師還要懂聲學,他們要熟悉各種話筒,而且懂得話筒的擺位,還要懂得如何拾音。
錄音師作為機器裝置的操作員,必須理解作曲家的意圖,不但要操作裝置,還要在錄製的過程中,仔細觀察樂手的演奏情況,所以這個工作是個很熬人的工作。
尤其是涉及到大編制絃樂、銅管的錄製,絕對是個極為費時費力的工作。
畢竟不是單純錄製一首歌曲那麼簡單,因為東西就那麼多,大家的審美基本一致。
在錄製之前,做為創作人李東,要儘可能的向所有參與制作的人員,闡述自己的創作意圖。
而且在整個錄製的過程中,大家經常需要激烈導論和打磨,而且強度很大,節奏也不會很快。
軍部藝術中心的幾個專家顧問也是全程陪同,還有幾個劇組的主創人員也經常過來,使得錄音棚主控室裡經常是人滿為患。
沒辦法,帝國軍方對這次建軍三百週年的慶祝活動非常重視,而且催的也很急,這也給李東等所有參與錄製的人員很大的壓力。
大家只能起早貪黑的忙碌,生物鐘神馬的早特麼亂套了,基本都是困了就找個地方眯會兒,餓了就墊吧一個盒飯。
短短十幾天,李東和老賀都是鬍子拉碴的,而且臉色蒼白,熬得快沒有人模樣了。
不光是他們,所有參與錄製的工作人員都差不多,天天的工作負荷非常大。
好在參與錄製的團隊都是隸屬於軍方編制的成員,算是紀律部隊,上級下達的命令,必須不折不扣的完成,這若是換了地方的人員,早特麼撂挑子不幹了。
新華歌舞團的後勤工作,到時很給力。
錄音棚周圍的建築,所有空閒的辦公室和房間,都被改造成了臨時休息室。
而且專門建立了一個小食堂,二十小時都能吃上熱乎的飯菜,還有一支醫療小組隨時待命,全方位的提供保障。
經過大家的努力,四首曲子的錄製工作,終於接近尾聲,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對一些不足的地方進行修飾、彌補,優秀的地方進行加強。
儘管過程是艱辛的,但是李東等人對於錄製的效果都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