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怪物見他二人淩空而立,也不再前進半點,只是望著他二人一眼,然後便看向身後懸崖之處,左顧右盼似乎在找尋什麼。它不去關顧連城傑和葉洲妤,只是不停地用翅膀扇動海水形成一股股巨浪,打向懸崖。
葉洲妤深知海水不斷地打向懸崖,最終將會把喬巧兒沖下懸崖,故而對連城傑大聲說道,“巧兒在懸崖邊上,它是想把巧兒沖下懸崖。”也是在葉洲妤說話之際,連城傑看到遠處,燃燒的海水正在慢慢推進。
連城傑見情況萬分危急,故而重振身心,與葉洲妤一道,引劍攻向怪物。一波一波,也不知是攻了幾個回合,更沒有了什麼身心力竭的感受。因為,這將是最後一戰,而且只許勝不許敗。
而在他們身後,懸崖邊上石柱之中的喬巧兒,緊緊抱著完全交錯如骨的石柱,一遍遍地忍受著巨浪的沖擊。也不知過了多久,直到一側黑色的山壁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那巨浪才稍稍停了,只像是流水那般緩了。
但她分明看見,打鬥之中,連城傑和葉洲妤一次次地被那怪物擊落在地。
她於心不忍,便從亂石柱之中跑出,欲跑向他二人身邊。不想剛跑出兩步,喬巧兒便被一個物件絆倒,腳環疼痛之極。往往,凡人遇此情形總是要看一下那羈絆之物的,即便在危急關頭。只是藉著微光,不看則已,一看則令喬巧兒詫異不已。不想那絆倒自己的,竟然是一捆兩個拳頭般大小的竹卷,半截埋在沙裡,半截露在外邊。
那東西似有魔力,竟是讓喬巧兒不知覺地靠近,幾乎忘記十丈之外早已敗下陣來的連城傑和葉洲妤。喬巧兒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竹卷從泥沙中取出。她心想若不是這巨浪一次次地沖擊,想必即便是滄海桑田也是無人可見此竹卷的。
竹卷極其陳舊但是不腐,拿在手中很是沉重。卻在喬巧兒仔細觀察這竹卷之際,黑色山壁三十丈的地方突然“嘭”地一聲燃燒起來,只是火勢蔓延擠滿。接著微微光亮,喬巧兒卻是忍不住心中的好奇,輕輕開啟了這竹卷。
只見開啟伊始,便見竹捲上用大篆寫著“天地大法,洪範洛書。泰皇天授,一統九州。忠孝常道,九疇安邦……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3”
字字入心,有如石刻。
忽忽,喬巧兒卻已閱畢,將欲合上竹卷之時,突然聽到葉洲妤大喊的聲音響徹整個空間,“巧兒,快躲開!”
喬巧兒轉身望去,只見葉洲妤倒在海沙交界之處,一隻人面虎身的怪獸兩眼發著青光正奮力沖來,完全不去管顧身後疾奔的連城傑和他手中不斷砍在身上的“天芒神劍”。那怪獸似瘋了一般,只顧著沖向喬巧兒,沖向懸崖。
喬巧兒見此情形,急忙向身後懸崖退去,手中未合上的竹卷則驚慌中掉落於地上。正值喬巧兒連連退向懸崖邊上即將倒下深淵的時候,身後的懸崖深處突然發出一聲深沉細碎如簫笛般的長嘯,響徹整個冥海。
那怪物停頓了一下,然後一搖長尾,把連城傑掃向黑色石壁。連城傑重重地摔在石壁上,發出骨骼斷裂的聲音,一口熱血噴了出來。然而他卻沒有心思關心自己的死活,而是大聲對喬巧兒喊道,“巧兒,小心你身後!”
也正是在連城傑大喊之際,兩柄仙劍一黃一赤,淩空向喬巧兒頭頂飛來。喬巧兒還未來得及細想,只覺得自己的身體已然向後倒去,急忙大喊一聲“城傑哥哥”。話音未落,只覺得自己被淩空托起,急忙掙紮著坐了起來,只見自己身在一渾身發著黃色光芒的龐然大物身上,心中驟然一驚。
也是在此時,一聲震耳欲聾的長嘯再次劃破黑暗,響徹整個冥海。那怪物檮杌也發了狂似地吼叫起來,愣是生生跳起,把兩柄仙劍狠狠撞了回去。連城傑和葉洲妤本已傷重,這一同時出劍本是使盡渾身之力,卻又如何能夠躲避被撞回的仙劍呢?
兩柄仙劍被硬生生地打回,狠狠撞擊在二人身上,兩個人“哇”地大叫一聲竟是被逼退了六七丈,一口鮮血吐了出來,均倒在了地上。只是在倒地之際,兩人分明看得,那從懸崖處騰起的黃色怪物的模樣:鹿角、牛頭、驢嘴、蝦眼、象耳、魚鱗、人須、蛇腹、鳳足。
那怪物竟是,一條身長三十餘丈的黃龍4。
此時的喬巧兒也看不明腳下的龐然大物究竟為何,只覺得自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拉扯著,一會兒向上沖去,一會兒又跌落下來。在跌跌撞撞中,她隱約得見自己始終被攜帶著迎向那怪物檮杌。
只是如此來回奔波,喬巧兒覺得神情恍惚。漸漸地,她整個人只覺得頭暈目眩厲害,竟是失去了意識。
注釋:
1地火,一種自然現象。即煤炭地層在地表下滿足燃燒條件後,産生自燃,或經其它渠道燃燒所形成的大規模地下燃燒發火。
2檮杌,在上古時期四兇之一。《神異經》載:“檮杌長得很像老虎,毛長,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神異經·西荒經》載:“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3語出《禹貢·洪範》,後附文。
4黃龍,據古籍記載黃帝及大禹可能都是黃龍的化身,象徵皇權,為是四聖獸之長。《禮記·禮運》記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
《洪範》附文: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彜倫攸敘。”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彜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穡作甘。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従,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従作乂,明作晢,聰作謀,睿作聖。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於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於極,不罹於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於而家,時人斯其辜。於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皇極之敷言,是彜是訓,於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