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文昌市龍樓鎮,是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建設的中國首個濱海發射基地。這裡的海岸、椰林、清新空氣等自然稟賦和旅遊、航天科技、工作人員生活所需要的美好環境,正在建設中的航天城在人工與自然環境結合方面體現當地特色,在汙染物排放和處置方面做到綠色、環保,在能源利用方面大力推進現代科研成果,節能。
2016.06.22。
長征七號火箭平穩行駛約3個小時,安全轉運到發射塔架,計劃在6月25日到29日擇機發射。以設計數字化、模裝數字化、試驗預試化、生產自動化、管理資訊化為準則,長征七號全面推進數字化設計,構建數字化工程體系,能自主檢測裝置故障,也能夠有效縮短火箭測試發射流程。
它是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2.25米助推器,起飛重量597噸,運載能力達到13.5噸。
王福臣:“CZ—7這個大傢伙,內部鋪設有加註、供氣、空調管路和箭上眾多控制電纜,以及配氣臺和中頻電源房間,因此它的結構和組成是最複雜的,也意味著運載火箭的研製技術又邁出了一大步。”
楊立江:“我的任務是做好基地的後勤,讓在這裡參與航天工程的人員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各項準備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長征七號挺拔豎立在發射塔架,在發射中心的路上碰到米棣和郝秋巖。
王福臣微笑著:“你倆是實習還是觀摩?”
倆人表示:“不能觀摩,需要崗位鍛鍊。”
楊立江帶著笑容:“有闖勁兒,將來的擔子還得由你們來挑。”
王福臣對他倆特別看重,親切地說:“有時間請你們吃飯。”
下午的時候,火箭副總設計師李佳斌、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王寧、火箭發射中心主任楊立江和總工程師王福臣來到指揮控制大廳,看到他倆在螢幕前繁忙的樣子,王福臣介紹:“他倆是北大博士生,來這裡工作不久,他叫米棣、他叫郝秋巖。”
王寧詢問:“學的什麼領域?”
米棣:“星際介質物理、恆星與行星系統。”
郝秋巖:“天體技術及應用。”
李佳斌在一旁關切問:“對操控適應嗎?”
表現出笨拙的表情,米棣:“應該沒問題。”
楊立江繃著臉:“說話不爽,不像咱東北爺們兒。”
郝秋巖幫著解釋:“他從來都那麼謹慎,不說十拿九穩的話。”
王福臣笑著說:“他是聰明的膽小鬼。”
李佳斌看看他的表,時間對航天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覺得還夠用,便又多交流幾句:“你們第一次參加發射任務,心裡有壓力嗎?”
郝秋巖很直率:“我感覺就像是一款動作敏感的遊戲。”
李佳斌很欣賞他的闖勁,拍拍郝秋巖的肩膀:“比喻方法有點過,發射火箭不是冒險;一次火箭發射,凝聚著很多人的辛勞和心血。”
因在一個基地工作,必定是同事,楊立江急忙解圍:“他倆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工作態度蠻認真的,都是好苗子。”
看到基地領導,火箭設計師,飛船設計師們走遠,米棣驚異地看著郝秋巖:“這些人是中國航天界的大人物,你真敢說話。”
郝秋巖皺著眉,“愛咋咋地,米老艮,你要小心。”他倆是七八年同學,彼此十分了解,爭吵的事時常就有,在一起很有意思。米棣,“你還要揍我?多說一句和少說一句憋不死你,關鍵還是工作。”
06.25。18:30。
發射中心的大螢幕上,資料、曲線清晰可見,牽動著在場每個人的神經。發射時刻,北京時間,發射倒計時。
90分鐘準備。
60分鐘準備。
30分鐘準備。
10分鐘準備。
05分鐘準備。
01分鐘準備。
40秒,明白。
30秒,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