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棄嬰到茶聖,自佛門創茶道。
陸羽所著《茶經》被認為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學專著。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寫作“荼”,有藥的屬性。喝茶類似喝湯,要加入蔥姜等作料。陸羽卻賦予茶獨立秉性,倡導清飲。
《茶經》開篇即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他彷彿史家為人做傳,之後將茶的形貌、產地、習性逐一道出,書中尤其談到茶與人的關係。這是具有開天闢地的劃時代意義。
陸羽認為茶因人而有意義,人對茶應虔誠,才不會失茶。
“荼”字可解為“餘下的草葉”,減一筆成茶字,就成了“人站立於草木之間”。
據說,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善於品茶,他不但能鑑別所喝是什麼茶,還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這種品茶本領,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
後來,這訊息就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飲茶,也是個品茶行家,所以宮中錄用了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後,半信半疑,就下旨招來了積公和尚,決定當面試茶。
一日,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嚐。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
皇帝問他為何不飲?
積公說:“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
皇帝聽罷,記在心裡,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
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說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
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製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
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嚐,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
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
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
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由此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了。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學專家,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堅持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誠如“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詩句所描述的那樣,在現實中如何品茶,遵循茶道,這就不得不說陸羽被後人津津樂道的一件軼事。
相傳陸羽南下,一路考察了各地的茶葉,並且品鑑了很多泡茶泉水,曾著《水品》一文。
一日,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說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兌。
陸羽舀嘗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
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嚐後,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計程車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
明清時的一些茶藝專家認為,南零水和臨岸江水,一清一濁,一輕一重,對茶聖陸羽來說是不難分辨的。
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唐時曾任過衢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裡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於錫器之間,雲宜茶足利。”
而對於自己的出生地,陸羽有著難以言說的辛酸。只要翻開他寫的自傳——《陸文學自傳》,就能迎面聞到一股濃郁的傷感氣息。他寫道:“(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雖然用語詼諧,但其實也屬於事出無奈。貌醜和結巴也就罷了,可“不知何許人也”一句,實在讓人無限同情。
陸羽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裡,對此都毫不隱諱。公元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只見一群大雁正用翅膀護衛著一個男嬰,男嬰讓嚴霜凍得瑟瑟發抖,智積把他抱回寺中收養。這座石橋後來就稱為“古雁橋”,附近的街道稱“雁叫街”,遺蹟至今猶在。
積公是唐朝著名高僧,附近的寺西村裡,那時正卜居著一位飽學儒士李公。李公曾為幕府官吏,動亂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學館教授村童,與積公感情深厚。積公就請李公夫婦哺育拾得的棄嬰,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週歲,就依著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
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吃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七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鄉湖州。
季疵回到龍蓋寺,在積公身邊煮茶奉水。積公有意栽培他,煞費苦心地為他占卦取名,以《易》佔得“漸”卦,卦辭上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意思是鴻雁飛於天空,羽翼翩翩,雁陣齊整,四方皆為通途。於是定姓為“陸”,取名“羽”,以鴻漸為字。
這積公還煮得一手好茶,讓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12歲那年,陸羽終於離開了龍蓋寺。此後,陸羽在當地的戲班子裡當過丑角演員,兼做編劇和作曲;受謫守竟陵的名臣李齊物賞識,去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直到19歲那年才學成下山。